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岭南文化 » 正文

《半山听雨》黄爱和散文随笔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22  来源:搜狐  浏览次数:1624
CNR艺述隆重推出年度散文精品《半山听雨》游息于人文圣山的心性之作被誉为零度写作的散文典范陈政先生称之为荆山之玉,灵蛇之珠胡

CNR艺述隆重推出年度散文精品

《半山听雨》

游息于人文圣山的心性之作

被誉为零度写作的散文典范

陈政先生称之为“荆山之玉,灵蛇之珠”

胡啸先生誉为“陶公之后不寂寞”

《半山听雨》是庐山作家黄爱和先生的一本散文随笔集,该书是作者近两年退居后对故乡山水的回顾,对人生志趣的兴致与哲思,以及对艺术等多方面的思考,语言凝炼而富情感,意趣生动而不乏典雅。

全书充满生活情趣与智慧,倡导一种人文圣山的禅意栖居,同时在散文写作上具有非常有益的探索,被行家誉为零度写作的散文典范。

该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17万字,是闲居山林的人生感悟,是艺术生活的禅定心修,也是中小学生散文写作的上好范本。

黄爱和,字中和,号抱一,网名庐山樵,平生好制砚台,以传统文化入砚,崇尚宋明简约砚风,为藏家所重。

现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联合会名誉副会长、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金星砚文化研究会会长,现有庐山砚人草堂为玩砚赏砚、书法及诗文交流平台。著有诗集《庐山砚人草堂诗词抄》、散文集《半山听雨》等。性好山水,偶尔为文。

《半山听雨》序

 

砚人草堂的“屋漏痕”

文/陈政

先解释两个名词:砚人草堂、屋漏痕。

所谓砚人草堂,乃庐山脚下一处房舍。主人庐山樵,本名黄爱和。平生好制砚,尤好制砚铭。他说:“砚人草堂为玩砚赏砚、书法及诗文交流平台。”

玩着赏着,砚人草堂主人忽然要出书了,约我与之为序。

细读《半山听雨》文稿后,忽然就有了“屋漏痕”这个词了。

“屋漏痕”为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墙壁间的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欲其无起止之迹,屋漏?之真谛。胜过奇峰夏云。

黄爱和对山水,是真爱。

他每日的生活行止,差不多与陶渊明同步。

魏晋时期,人们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于是炼丹。吞丹之后,药力足猛,内心灼灼。于是去风中寂跑,谓之行散。

黄爱和每日“行散”。

一个人散步。

在山间散步,在水边散步,在纸上砚上散步。

依我看来,他这种“行散”,是在时光的风尘中寂跑。

禅宗有类“三境”之说。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为第一境;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为第二境;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为第三境。

我们权且将《半山听雨》,看成是黄爱和说的:“择一处山水慢慢变老”的心路历程记录,从这一角度看,他是离禅宗类“三境”最近的人。

离人群远了,山水便近了。

黄爱和笔下的鸡鸣犬吠,袅袅炊烟,树上那一枝一叶,纵使枯萎,也那样让人心动:俊朗而倔强,有寂寞男子的味道。

他说:“室内传来《半山听雨》的古琴曲,舒缓而优雅,清晰又朦胧,与窗外的风雨和声一起,构成‘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音。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独自感受这种人与自然的音乐,第一次将心安放在这样的天籁之中,而任由风飘雨吟。由此我想,原来大自然不乏演奏高手,只是鲜有倾听之心。一个把大自然当作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人,世界离你更近。”

当下,还有几个人能像黄爱和那样,在半山中,认认真真地听完一场雨呢?

他读李渔,读张岱,说王铎,谈白居易。自然心如止水,自然诗意盎然。

横塘,是黄爱和的故乡。在他的笔下和心上,胜过唐诗宋词里的横塘。

他说:“沿庐山山脉南望,其余脉一直绵延数十公里,至丫髻山作了个小小的停顿,然后,又继续向四周延伸。其山势也缓和了,其水流也缓慢了,两边树木和庄稼郁郁葱葱,显得特别生机,仿佛土地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让一切生命都充满活力和激情。顺流而望,就是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了。”

这样的文字,看起来平实,其实是很搧情的。

无言独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是说事物不假外力,亦无内因,自行存在,自行变化。《庄子·齐物论》:“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 晋 郭象 注:“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卒至於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美,人类似乎无法通过知识去把握,而只有用心灵去体会。

孤芳自赏就是无言独化的一种。

我想象,他的院子里到处都有石,可小坐,可观赏,可把玩。远处的田地里,有养的鸡和鸭。早晨,小鸟窗前叫着,很婀娜,很傲骄,那叫声带着色彩,斑斓得让人怦然心动。

在夜里,有蛙声。而蛙声于黄爱和而言,常常挂在耳垂后面。一个人在听的时候,就有些辛弃疾或齐白石听取蛙声的意趣了。

因为近,故听得分外真切。

蛙声中:亲人们近了又远了;蛙声中,岁月远了又近了。

我猜想他在雨天听蛙,是否突然就会增加几分孤寂和芬芳呢?蛙声与雨声相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雨,这半山,这分外的孤单,连回忆与追思速度都慢了下来。蛙声,会不会轻轻地合着雨声的节拍,诉说天地的心事?

还有风的伴奏,还有水的和声,还有松涛的低吟。

一滴,又一滴;一下,又一下;一年,又一年。我相信,那半山的雨,就像禅寺的钟声,会刻出内心的柔软,外表的刚強。

茅屋遇上雨,肯定会留下“屋漏痕”。由是,《半山听雨》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一定是:茅屋里“屋漏痕”,在悄无声息地绘制着一个人的山居岁月。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到枣雨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到鸟语私吁的,灵性这东西,求不得。

从山到水,从水到云,从云到山。

大面积、长时间的长相厮守,以心换心,从彼此到彼此,从对岸到此岸,各自都感觉到了对方的体温。

“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我想能够在半山常常一个人听雨,那么,听本身,就是境界;当然,等待也是境界;再之,细细地品味,还是境界。

外面雨何时停了?

去拍照,三棵树前、老门前、横塘前、南山下。

我读《半山听雨》,总体感觉是;少了一些花团锦簇,多了几分沉潜之气。

砚人草堂主人之叙,语感端庄、简朴加平易,看不到一些人常有的无病呻吟,或大惊小怪。

一息尚存,从吾所好。正是砚人草堂中“屋漏痕”的核心品质与追求。

(作者为著名作家、诗人、文化学者)

名心退尽道心生

文/吴伟柱

爱和先生的散文随笔集《半山听雨》付梓在即,嘱我写几句话,故乡之情、同窗之谊,让我欣然为之。

首先贺喜大作出版。这本文集,是作者处女作,意义不同一般。我与爱和是老同学,相知多年,有许多共同爱好,颇有高山流水之情。这些年,由于工作关系,总是聚少离多,却也有着淡水之交。他从学校开始,就对文学、书法有浓厚兴趣,年轻时顶了个“秀才”名,后在机关工作,也多是深耕文字。几年前其退线赋闲,有了更多时间思考,寄情文字。今读之随笔散文集,更增添我对爱和先生几份感念。

爱和是个情种。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事业充满激情,对朋友充满感情。平日的他,沉静而不事张扬,却总喜欢深入里弄小巷,半山田野,走走停停,常能于寻常处悟得生活真谛。把对家乡的热爱、对亲朋的情愫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付诸笔端,寄予真情。尤其退线赋闲后常邀好友外出游历,或临山,或观水,喜欢把游历中的见闻情感赋以文字。他文笔轻松,文思泉涌,能把生活和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他写散文随笔,也写诗,往往是生活中的点滴,信手拈来,既生动活泼,又富于哲理。如写生活中的庐山:远山春色画图难,亦真似幻夕阳残。常爱家山无俗韵,一抹墅影碧中看。再如写庐山东林古镇品茗赏雨:楼台隐隐尺八箫,疏雨横斜佛影遥。慢煮陈茗分盏细,回甘渐味是清喉。可见是个散淡无争的人。有了生活的阅历与积淀,因而文词厚实,感情真挚,意境高远。

爱和确实有趣。他的“三趣”给人印象深刻。一是砚趣。爱和潜心于当地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中国金星砚制作技艺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又主动与外界搭建起交流平台,为金星砚的宣传和开发倾注了不少心力,也取得了不俗成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持,以至到后来把自己与砚台对应起来,融志趣、爱好于意趣之中,也应了他自己的那句话:“如果把一件事物与一个人的命运相对应的话,我想,和我相对应的一定是砚,也只能是砚。”二是墨趣。从学生时代开始爱和就喜好书法,青年习楷,后多作行草。行草是最适于人之性情的抒发与展露。爱和书风素来雅秀沉稳,无浮躁炫耀之气,其心性的平和朴实可见一斑。三是茶趣。爱和先生平日里喜欢喝茶,也常邀三五好友一起品茗聊天,对中国茶文化颇有心得。“闲赋东皋已月余,草堂无碍雀罗枝;午窗残梦归云靄,汲水烹茶煮沸时。”从他的诗和自撰联“品茗泉堪煮,观石砚欲言”的联语中就可窥探出他对砚、茶和书法的道行匪浅,也成就了爱和先生的“三趣”。

从退居后的志趣选择,到结交的朋友与文字的述作,都能看出,他更多的是在培养自己的意趣和净化自己的心灵。如清人张船山所云:名心退尽道心生,如梦如幻句偶成。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所以,名心退尽,便道心渐成,放下功名,走向自然,于山水中听取天籁之音,享受天然之趣,想来这既是为文的锤炼,也是为人的修行。爱和先生有着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在领导岗位多年,始终坚守初心,一贯秉公办事、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即便是在日常的交朋结友与人情往来中,也从不占别人的小便宜。爱好广泛、情操高雅,对琴韵书声皆有研究,对人文习俗颇有心得。他喜好拥抱自然,放飞心绪,既有斗酒诗百篇的才情与雅量,又有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气与壮志,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清趣。

我特别喜欢《半山听雨》中的那种放下与超然,融入大自然中的人生体悟。一本书,能给人分享一点启迪,就是成功。能激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好书。我对这本散文随笔集有着同样的期待。

是为序。

2018.6 于南昌红谷滩

(作者为中共南昌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黄爱和签售《半山听雨》

热心读者与黄爱和合影

《半山听雨》部分文章选摘

沿河两岸的村庄如珍珠般散落,天刚一亮,村里的鸡鸣犬吠声不断,村中屋顶的炊烟先是从一家矮屋的石瓦缝中冒出,仿佛从草垛后露出村童的脸,张望着四周,接着,又一家屋顶冒着,炊烟在空中袅娜,翻转着轻柔身姿,与早上湿润的空气和为一体,与另一家腾起的炊烟融合,与村中的树木融合,与屋顶飘过的晨雾融合,由青变灰,由浓而淡,与村中不断新生的炊烟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如张大千的泼墨山水,浓淡相间,水墨江南,这是暮春三月的一个早晨,我的家乡一一横塘给我的记忆。

——摘自《一夕横塘是故乡》

室内传来《半山听雨》的古琴曲,舒缓而优雅,清晰又朦胧,与窗外的风雨和声一起,构成"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音。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独自感受这种人与自然的音乐,第一次将心安放在这样的天籁之中,而任由风飘雨吟。由此我想,原来大自然不乏演奏高手,只是鲜有倾听之心。一个把大自然当作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人,世界离你更近。

——摘自《半山听雨》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长期浸淫在这些带有体温的砚石丛中,我亦恨不能化身千万,一砚一身。砚台优美的弧线,亦如自己站在风前越来越优雅的姿态,赏着石材的肌理和纹理,仿佛自己平和的心中又小有微澜,砚石的色泽和细腻的触感,又仿佛把自己带回到无比温柔的旧乡。徘徊或躺卧在四壁成砚的天地之间,又仿佛置身大自然中,每天聆听着大森林吹过的风响,群山中飞动的流云,及以田间的虫唱,林间的鸟鸣。每天为其拂拭、去尘,像农人数点着自己家养的牲畜,像将军集训着自己的士兵。

“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

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皇帝。”

——摘自《我生为砚》

生命是条河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散如河水中的石子,岁月的风霜雨雪不断侵蚀、洗涤、磨励,从棱角分明到纹脉历历,从奇形怪状到圆融丰润,一切都彰显着生命的坎坷曲折与灿烂辉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时光和景色,不管你当时是得意失意,顺风逆境,高大卑微,那段时光已属于你,终有一日,它将定格在你生命中的某一段河床。待回首从来,原来生命在我们所谓“失意”的时候亦明艳如火,两岸的风景依然炫丽多姿。你只有跳出局外,才能看清当时的模样。如果你能站在某个高处、远处,你也许能像打量别人一样看着自己。如果你能把失意活成得意,把逆境活成诗境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哲人回首看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摘自《一个人的群山》

我家的后院有一条蜿蜒小径,那是通往远山的小径,也是母亲的小径。在我的记忆深处,这条小径与母亲一生的劳作生息紧紧相连,我曾无数次在这儿目送母亲迎日而往,也曾无数次在这儿等待母亲踏夕归来,一天天的目送与等待,一年年的守候与期盼,都融入到周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之中。

——摘自《母亲的小径》

结一庐草堂,半旧的小院,石砌的甬道,苔藓历历,藤葛垂垂,芭蕉含露,枇杷叶黄。斑驳碎影下的躺椅,慵慵懒散成自由的样子,一炉火悠然煮水,一缕烟婉然生香,一本书无心的读,一盏茶无味的喝,有猫松真,缱绻成曲,随意地打盹,无名的小狗,不近不远,悠悠地张望。院门半掩,花事半开,壁悬书画,室陈石砚,鸟鸣芳树,鱼游细池,闲吟风月,醉泼山川。春天可访桃源桃花,夏天可观飞瀑飞仙,秋天可探芦花芦影,冬天可静待雪夜雪原。每天早晚共享朝霞夕雾,晨钟暮鼓,一年四季变换山光水态,景色景点。穿着粗襟布履,轻松走在石街曲巷,看市人在树荫下,鼓楼前,常衣便服,吹拉弹唱,咿咿哑哑,把个西皮二黄演绎成清风流水,家常便饭,像昆曲之于江浙,秦腔之于西北,西河戏也是当地人的昆曲秦腔。

——摘自《择一处山水,慢慢变老》

东篱下採菊,採一天黄白相杂的星斗,採一筐慢慢变浓的秋色。眉宇间,步履间,襟意间恬淡而从容;见南山更悠然,风细细的吟,云淡淡的远。一径荒寒,蜿蜒于南麓垅亩之间,绵延数十公里,或宽或窄,或断或连,每于重阳前后,一夜之间,满坡满畈的细碎小花全开了,有黄的,白的,微粉,淡青,秋风一动,亦如长长的溪流滚起万千波涛,远远望去,那股色浪,从云层涌起,逐白波而来。待及近细观,又是“草色青青近却无”般,零星散作飞萤,这里一朵,那里一丛,在路旁,在崖际,在目前,在周遭,极富情趣和兴味。这些细碎的花儿,从来闲处卑微一隅,自开自落,自有自无,无需浇水施肥,无需登堂入室,春去秋来,寒经暑往,卑微而不自卑,渺小而不自小,岁岁年年,无迎的来,无送的走。

——摘自《采菊》

一个人走向山中,仿佛与群山有约,一切都是最精巧的安排。冬日的寒山苍翠,草木并非木叶尽脱,很多的树木依然葱郁。整个山中的景物,似半透明的纸,朦胧中透出些往日难得一见的静美,阳光从树隙中透出,照在积叶的丛林,斑驳而零乱,与秋日相较,多了份沉静,少了些空明。枫叶如火后未烬,继续着她绚烂的风姿,远远望去,与青翠的群树相杂,构成多姿多彩、花团锦簇的冬山形象。一些登山者与旅行者投来惊羡的目光,更多的是用手机或像机留下难得的印记。"但爱金秋十月天,枫叶如花醉如眠。为恐路人赏不足,且将岁华再延年。“也许北国早已是冰天雪地了吧,这儿还依然是一片烂漫秋光。

——摘自《读山》

帖者,古人之书信或手札也,是写给远道的朋友看的,或许是写给自己看的,因而,其心至率,其情至真,其书至善,其境至幽。谁料,匆匆几笔的便简,却被百千年后的后人所窥,一读再读,一摹再摹,便成经典,奉为法帖。尽管一传再传,遗形取貌,几近失真,但从笔划腾挪,行文遣句中,多少能管窥出古人优雅的书法与清雅的文法,更多的是他们闲雅的生活情趣与浪漫,因而古人书信手札,最为自然率真,最为妙绝。

——摘自《快雪时晴读佳帖》

每天早起,烧水,清杯,泡茶,看轻烟缭绕,水气氤氲。铁壶煮水,嗞嗞作响,轻启茶罐,细分茶末,闻一缕茶香,辨一抹茶色。壶水泡茶的冲动与声响,第一缕晨光透窗后晃动杯盏中的水温汤色,碧绿、金黄、橙褐,紫砂细壶,青花杯具,麻衣素裳,盘坐蒲垫,眼似微闭,神有遐逸,满壁书卷,或砚或帖,窗外花香鸟语,春光如泄,门前一联赫然在目:端居观众妙,静坐引天和。

一杯在手,一册展卷,读几行文字,想过眼云烟……

——摘自《汲泉》

所谓砚道,不过砚质优异,刻制精微,雅缀诗文,以砚观人,反应砚人平生阅历、才情、气息、品格乃至体温和生命,人即是砚,砚即是人,人砚一体,天人合一而已。十砚轩中的藏砚气息高古,格调神异,为砚中神品。黄任一生,所有的才智、精力、经历和情感都是为砚台而生,他的高格,成为后世藏家的风范和标杆,真正的天人合一,人砚一体。

——摘自《砚道》

艺术是什么?艺术什么也不是,可什么都包括。艺术是夜的星空,永远闪烁着远离现实的幽深梦境,艺术是一杯排遣内心郁闷的苦酒,所有的欢笑和泪水都留有屐痕处处,艺术是一股久储于胸,积蓄待发的滔滔江流,或奔或走,或吟或啸,或疾或缓,或顿或措,每一经过,都是静默后的群山巍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五百年后的我似乎读懂了当年王铎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选择,套用时下一句流行话语: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摘自《一笔扛鼎说王铎》

对于湖上笠翁先生而言,他的一生不过是活成了"闲情"二字。他的戏为闲情而演,文为闲情而述,居因闲情而往,食因闲情而生,情因闲情而发,心因闲情而安。与其说是闲情偶寄,不如说是一生痴绝赋闲情。就连他的名字都那么"闲而适之"。

——摘自《一生痴绝赋闲情》

随园是他生活的家,也是他打造的精神世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他的官帽换得长住随园。他所有的生活和精神活动都与这个园子有关。在园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一部《随园诗话》二十六卷,选诗近七千首,入选诗人一千九百多人,几乎成了乾隆年间的诗歌总集,携诗求入选的诗人大有人在,由此也确立并巩固了他在诗国中的领袖地位,这个虚拟国度里的首脑。

——摘自《且随性灵说子才》

 
 
[ 文化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