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广州怀圣寺光塔。
广州穆斯林为汶川大地震捐款。资料图片
穆斯林传统美食———拉面在广东闯出一片天地。图为政府组织回族群众进行拉面技术培训。新华社发
每到星期五中午,广州、肇庆等地的清真寺周围就热闹起来。当地的邻里们知道,穆斯林主麻礼拜的日子到了。
而在今日广州老城区越秀区光塔路深处,怀圣寺的邦克声已经响了1300多年。斑驳的白塔,低矮的大门,市民每日从清真寺前来来往往,或许并不会特别在意,但在中国广大的穆斯林心目中,怀圣寺有着特别的意义———与泉州圣友寺、杭州凤凰寺、扬州仙鹤寺一道,并称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创建的四大著名清真寺。
传说唐代初年,穆罕默德派遣“四大贤人”来中国传教,其中有一位叫宛葛素,来到广州,成为中国最早清真寺之一怀圣寺的伊玛目。宛葛素去世后,他的墓葬被后人称为先贤古墓,也成为广州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方之一。
1
千年光塔矗立珠江古航道
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光星估计,目前大约有20万穆斯林生活在广东的土地上。追溯广东穆斯林的历史,人们不得不从唐初谈起。
公元7世纪,唐帝国的崛起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鼎盛时期。而此时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穆罕默德正在传播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清真寺和阿拉伯商人带着伊斯兰文明的种子传到四方。
两大文明曾碰撞出火花。在西域,怛罗斯之战被写入世界军事史;在广州,阿拉伯商人聚集的番坊也正在快速繁衍,富甲一方的伊斯兰商人都居住在这里,沟通着东西方的物质和文化。
在伊斯兰教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清真寺是中心所在。穆斯林聚居的特点是围寺而居。随着广州的穆斯林规模日趋庞大,他们先是建立了便于宣礼又能导航的光塔,之后又建立了清真寺,也就是怀圣寺。
实际上,穆斯林每到一处就尽量先建立清真寺,不管有多么简陋。在一块异地文明的土壤里,怀圣寺正如其标志性的光塔一样,成为穆斯林群众的导向标,商贸的往来和文化交流藉此得以展开。
怀圣寺又名光塔寺,寺内建有一座高达35.46米的灯塔。清真寺前即为当时的珠江航道,满载货物的中外商船远望光塔就知道如何驶入广州的码头。专家考证,怀圣寺的光塔可能为全世界最早的伊斯兰教唤礼塔之一,顶部装有金鸡信风仪,世界罕见。
每天五个不同的时刻,伊斯兰教拜礼的唤礼声就从光塔响彻整个番坊,让忙碌的商人们停下来,获取心灵的宁静。
伊斯兰教对广州古代对外贸易的影响很大。唐代天宝年间,有记载说,“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来船,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其船深六七丈。”这些船大部分都是来自哈里发帝国的穆斯林商人所有。一船船的香料、象牙、珠宝、药材和犀牛角等物品远涉重洋来到广州,而来自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则搭载空船回程。
是哪个富人捐建了怀圣寺呢?有人认为怀圣寺是当时生活在周围的穆斯林商人共同捐资建立的,也有学者推测,怀圣寺很可能是名振一时的蒲寿庚家族出资建立。
在这些伊斯兰富商心目中,怀圣寺的第一任“伊玛目”(领拜人)宛葛素阿訇是番坊里的精神导师。明代史学家何乔远的《闽书》记载,“吗喊叭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618-628年)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这就是中国伊斯兰教早期历史上著名的四大贤人的掌故,其中来广州传教的一贤即为宛葛素。
宛葛素的故事也成为广州伊斯兰民众集体记忆中最重要的符号之一。广州的回民习惯称宛葛素为“大人”,其位于广州先贤古墓的墓庐为“大人坟”,其忌日为“大人忌”。相传,在先贤古墓宛葛素的墓庐中诵经,回声洪亮,余音不绝,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响坟”。
唐代末期,番坊已经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怀圣寺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宋代穆斯林主要葬在广州大北门外流花桥北一带。当时随着朝廷对广州港贸易的限制,番坊逐渐稀落,蒲寿庚家族于南宋年间北迁,热闹一时的怀圣寺也开始冷落下来。
2
广州回族将领抗清殉职
今日广州的清真寺中,除了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怀圣寺和先贤古墓之外,小东营、濠畔两座清真寺以及消失了的南胜寺,也各具特色,代表着广州伊斯兰教历史的另一段故事。
元明清时期,广州穆斯林与“军人”结缘。元代穆斯林得到重用,回回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高于汉人和南人。蒙古皇室不信任汉族,让回回领兵冲锋陷阵,镇压广东路的民族起义。
明代成化年间,南京上千名回族达军骑兵被调往广州,以应付不绝如缕的两广少数民族起义。浴血一战,起义平定。皇帝虑及长远,要求他们不再返回南京,而是留守岭南,并建立大东营、小东营、西营、竹筒营四座回营进行安置。
又是异乡来客!在军营附近,清真寺迅速建立起来,东营寺、濠畔寺、南胜寺3间清真寺与唐代的怀圣寺比肩而立,奠定了广州穆斯林的居住格局,崇拜安拉的唤礼声传得更远。
与唐代不同,此时来到清真寺做礼拜的穆斯林已经开始穿汉服、说汉语,彻底走出番坊。在大一统国家的熏陶中,广州穆斯林家国认同愈浓。学者认为,这种“忠”已经上升到神学思维层次,与忠于安拉联系起来,“忠君爱国”也成为穆斯林的生活信念。
当清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之时,广州回族将领羽凤麒、萨之浮、马成祖断然拒绝弃城,并率军奋力抵抗。城破之后,三人以身殉国,家人被俘。史称“教门三忠”。在先贤古墓,至今仍有他们的墓地和牌坊。
在“教门三忠”和广大穆斯林眼里,穆斯林为正义之战而死是舍希德(烈士),如果弃城而逃是对安拉的背叛。
3
广东穆斯林融入大都市
时代改变了一切,宗教亦无法脱离。近代以来,人们发现,广州城来了越来越多的云南阿訇,讲述新的教义,倡导新的仪式;也有不少人从滇边学成归来。
抗战时期广州沦陷,广州穆斯林所创办的学校、孤儿院等相继停顿。经过商议,留守的穆斯林集中到郊区的白鹤洞躲避炮火,度过了战火纷飞的岁月;解放后,不少广州穆斯林纷纷进入本地的工厂、机关工作,围寺而居的格局逐步开始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怀圣寺重新开始了小范围的礼拜,2000年左右,以怀圣寺王官雪等为代表的一批阿訇恢复了“五番拜”仪式。
商业贸易的发展也让穆斯林的组成更加丰富起来。广交会确立了广州在整个亚洲的商贸地位,广州街头和清真寺里重新涌现了大量阿拉伯商人的身影。千年流转,往日的丝绸、瓷器已经被服装、电子产品、工艺品等替代。一些穆斯林也变成了生意人或者阿拉伯语翻译,其中部分年轻的翻译还聚在陈田村等地居住,形成新的穆斯林聚落。
国内西北等地的大量穆斯林来到广东打工,清真餐馆、清真牛羊肉、皮毛贩运以及地方特产等丰富了广州的物质文化生活。穆斯林开办的“兰州牛肉拉面馆”已经成为广州食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河南、河北的穆斯林则是大的皮毛商人,等等。
凭借自己的双手,广东穆斯林有的已经成了商人和职员,有的成了公务员、教师、学者等等,过上了文明富足的生活。
■善行
捐善款不留名
今年7月的一个星期五中午,也是穆斯林的主麻礼拜日。广州光塔路一带人来人往,一位印度客商显得很焦急。他丢失了钱财,连购买回国的机票也有困难,希望大家出手相助。
一番话后,他的经历让各色人种的穆斯林都伸出手来,不一会儿便凑了5000元。那位印度客商连忙叫停,说这已经够他回国的费用,感谢大家的帮助。
穆斯林格外重视行善。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官雪解释说,广大穆斯林认为,如果自己拥有了财富,那么这些财富并不是个人的,而是真主让其代管的,要看自己怎么使用。如果能够用到穷人身上或者造福社会,真主会加倍赐福,如果用到吃喝嫖赌上,真主会惩罚。
积极行善,扶贫济困,是伊斯兰教的要求,也是穆斯林应尽的义务。《古兰经》说,“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做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广东省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和中外穆斯林群众为地震、水灾、扶贫助残等各项慈善事业捐款约226万元。
有助学为乐者。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光星资助青海省循化县一位撒拉族小学生读书,已经有11年之久,现在这名学生已经是武汉大学二年级学生。他表示还要继续资助她,直到完成学业为止。马光星说:“伊斯兰教让我行善!”
有拾金不昧者。肇庆市兰州拉面店老板韩永宏一天去农业银行取钱,发现前面一位顾客只顾接听电话,按了密码后忘记把钱取走,就离开了柜员机。韩老板把钱拿出来一数,有2000元之多。他想,穆斯林不能贪不义之财,于是毫不犹豫地把钱如数交给银行工作人员,并说明情况。
还有热心公益者。新粤穆斯林餐厅老板李志俊至今已经开了10间分店,解决了五六百人的就业问题。她开办的餐厅,在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两大节日,都免费为参加聚礼活动的穆斯林群众提供节日饭,受到穆斯林群众好评……
在清真寺的捐款簿上,人们经常能见到捐款人签名“穆斯林”。在他们眼里,施舍不留名更好,穆罕默德的名言颇有哲理:“右手施舍,左手不知道。”
■乐业20万穆斯林在粤工作生活
“广东就是我们的家”
“广东就是我们的家”,拉面店老板老马来自青海化隆,已经在广东开了十多年餐馆,准备定居广州。与他有着类似经历的外省来粤穆斯林超过10万,加上本地和外国穆斯林,大约有20万穆斯林在广东的土地上生活工作。
“24小时营业,几分钟内,就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兰州拉面!”谈到穆斯林,不少广州市民的第一印象就是清真美食。4000多所拉面馆遍布珠三角各地,让人平添了一份亲近感。当然,清真美食的名单还很长:羊肉串、馓子、葡萄干……
一碗拉面让很多穆斯林在珠三角定居下来。当西北穆斯林初来乍到的时候,珠三角庞大的饮食市场给他们一展身手的好机会。
不过,有一些拉面馆经营场所较小,卫生条件一般。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加强管理和服务。例如,东莞市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就协调有关部门,帮助穆斯林群众办理证照,各镇街工商、卫生等部门还开通了穆斯林办证绿色通道,帮助填表,减免费用,1000多家拉面店顺利地拿到了证照;广州等地还免除了拉面馆的地方税,给他们一个更为宽松的创业环境。
谈及这段经历,老马说穆斯林对此一直很感动,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门面整洁了,生意也更好了,“毕竟城市的脸面也是我们的脸面!”他笑着说。
成功的拉面馆老板们格外感谢在广东的人生际遇,把广东当作第二故乡。去年的一天晚上,珠海市拱北拉面店老板韩成祥正在打烊,他看到店门口有一位老人徘徊,于是关切地询问,才知道老人是潮州人,迷路了,并且精神有一点问题。韩成祥想,“回汉兄弟是一家,不管谁遇到困难都应该帮助。”于是,他亲自把这位老人送去社会救助站。
与历史上不同,如今大部分广东穆斯林都居住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里。紧张的都市生活带来了一些改变。
不少穆斯林成了办公大楼里的白领,不方便进行“五番拜”。对此,广东穆斯林的态度颇为宽容和变通。“白天实在没条件进行礼拜,回家补上也可以”,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王文杰说,“一日五次礼拜是必须要做的,但是不一定非要在规定时辰。”《古兰经》说,“真主给你方便,不给你困难。”
■和谐
团结友爱喜迎亚运
今年是“亚运年”,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向全省宗教界发出了开展“建设和谐宗教,服务广州亚运”系列活动的号召,此举得到了穆斯林的积极响应。各地伊协、寺管会把协助政府办好广州亚运会作为今年工作主线,积极向广大穆斯林宣传广州举办亚运会的重要意义,配合政府做好涉亚宗教服务工作。
各地清真寺开辟了宣传和谐亚运精神的专栏,宣传有关伊斯兰教劝善戒恶、弘扬美德的基本知识,弘扬伊斯兰教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穆斯林群众发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积极投身服务广州亚运各项行动。
阿訇们也行动起来,以“建设和谐宗教,服务广州亚运”为主题,撰写一篇关于迎亚运、创文明、促稳定,树立和谐友爱思想的“卧尔兹”,以解经的方式深入开展宣讲活动,宣扬宽容理解、团结友爱精神,为亚运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省伊协与广州市伊协合作召开在穗新疆籍和其他省区穆斯林代表人士迎亚运座谈会,通过省市伊协领导与穆斯林代表人士的直接对话,了解外地穆斯林在广东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能帮助解决的,尽量帮助解决;暂时无法解决的,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寻求解决的途径。
亚运期间清真食品安全非常重要。为此,省伊协认真做好涉及面广、影响重大的清真餐食单位的食品监制工作。如南联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清真餐,享誉国内外,不仅国内的南航、海航定制,阿联酋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航空公司也委托其定制清真餐,省伊协对其清真餐的制作非常重视,不仅选派了有资格证书的回族厨师到南联主理清真食品,还特委派协会副会长王官雪阿訇担任该公司清真食品生产顾问,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指导和监制清真食品的生产。
现在,广州的4所清真寺也正加紧修缮。广州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帮助广州市伊协在先贤古墓新建一所能容纳2000人的礼拜大殿,以满足亚运期间来穗的穆斯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
此举得到了穆斯林的大力支持。他们或者集体捐资,或者在进行礼拜时散些“乜贴”。短短三个多月时间,就筹款了1000多万元,先贤古墓清真寺礼拜大殿兴建工程近日将竣工。
三个月后,来自亚洲各国的穆斯林将在广州汇聚,共庆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