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的都市中,不少传统岭南文化建筑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乔军伟摄
泮溪酒家
中山纪念堂
以其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岭南建筑承载了岭南文化丰厚的历史神韵,在亚运会到来之际,各界把目光都投向了岭南大地,为把岭南文化这道盛宴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由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建筑师学会、广州市地方杂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编撰的《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卷》,今天在花园酒店举行首发仪式。
文/图:记者李震林 实习记者尹婷婷
历史溯源
近代中西交会 形成岭南风格
岭南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及先秦时期,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岭南建筑只依附于对江南建筑和北方建筑的模仿,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由于岭南地区处于我国沿海地带,最早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化,在保持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同时,吸取了西方的建筑经验,清末民初的岭南建筑已开始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零星散落在市井坊间的岭南建筑,有的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比如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的陈家祠,还有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的镇海楼。在近代的岭南建筑中,分布最广、最常见的当属著名的骑楼,它在马路边相互连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不仅挡雨而且遮阳,一时风靡广州城。如今我们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地还能见到它的身影,这些独具特色的骑楼景观是老广州城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影《十月围城》、《秋喜》中不乏见这类以商业街道骑楼为背景的怀旧建筑。
数十年佳作迭出独领风骚
与珠江三角洲常年高温、日照强、潮湿多雨的气候相适应,岭南建筑大多空间通透、体形轻快、色彩淡雅、绿化丰盛。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曾昭奋教授最早将建筑分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广派”(“岭南派”),在他看来,岭南建筑风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们活动规律的平面安排;明快、开朗和形式多样的立面和体形;与园林绿化和城市或地域环境的有机结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岭南建筑进入我国建筑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上世纪50年代初,夏世昌完成了原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现为华南工学院图书馆)的改建,开创了一个将古典宫殿式建筑改造成现代新颖图书馆的典范。进入了上世纪60年代,由莫伯治设计的泮溪酒家,以岭南庭院布局中水石庭方式组织建筑群与园林的空间,成了驰誉中外的“江南第一家”。之后由佘畯南设计的友谊剧院,被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教授誉为“中国剧院的历史上一件有里程碑性质的作品”。而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展馆、白云宾馆、白天鹅宾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等项目落成,不仅一度引领风气之先,也使国内外商人游客感受到岭南的历史魅力以及现代的蓬勃朝气。
岭南文化本身就是由不同的文化融合而成的,其自身形成的过程就是在综合中寻找一种特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陈开庆认为,这些深具诗情画意的地域特色,使岭南建筑和其他地方很不相同。
南越王墓博物馆
白天鹅宾馆的亭台楼阁充分展现了岭南神韵。
保护传统建筑已刻不容缓
“岭南建筑是20世纪中国建筑界当之无愧的一场辉煌的演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冯江教授认为,“岭南建筑由地方特色的建筑,上升到具有国家影响力,是很难得的。”
但难得不代表没有遗憾。“在城市化进程面前,大拆大建将满载历史记忆的岭南建筑也变成了碎石断瓦。”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岭南建筑研究所主任汤国华曾感叹,建筑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失去即不可复生。著名的设计理论专家王受之教授深感痛心地说,除了严重损坏的西关大屋外,作为中西融合典范的中央公园和东山别墅也都失去了往日独特的风貌。
岭南文化建筑 怎样永葆生机?
改造可行但要尊重本土文化
保护老建筑,不仅可以留住城市的记忆,而且还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旅游收入,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山西晋商大院建筑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如果广州只剩下散落于市井的几处骑楼,岭南的神韵将要去何处寻找?但反过来看,广州目前人口达到了1200万,而旧城区当年的规划可能只有几万人,所以对旧城的改造势在必行。
岭南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最便宜的料,盖最实用的房子”。冯江教授说,当初在建筑时选取的材料都是很经济的,如青砖、木格、青瓦、白粉墙等,用的也都是一些“土办法”,后来很多建筑都出现了砖脱落的情况。而中国民用建筑的规范是50年到80年,很多岭南建筑都是砖木结构,难以经受气候和时间的考验,当建筑到达它的寿命期限,不改造不行。
但是在对岭南建筑进行改造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失掉其自身的特征。广州著名设计师罗思敏从1999年起主办了上下九步行街、六二三路改造、东山龟岗商业街、沙面整体建筑的改造项目,他认为改造必须尊重本土文化,不要无端加上一些与岭南建筑不搭配的构建。
岭南建筑既要保护更要创新
对岭南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应结合起来,为保护提供多种途径,而不仅限于对历史遗产的封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倪阳认为,有些建筑要采用博物馆式的保存方式,有些可以不改变使用性质继续利用,有些可以保存外观,对内部进行完全的改造。
“我们在认识到保护遗产重要性的同时,如果单单是保护,而不去发展,那社会恐怕也会停滞不前。”华南理工建筑学院赵红红教授认为,一味地模仿过去,只会让文化死亡。“岭南建筑有着开放、创新的文化特质,在进行改造创新时可以吸收外地的经验,例如上海‘新天地’对古石库门‘整旧如旧’的做法。”目前广州已经建立了市区改造听证会制度,加上《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卷》的编撰,便是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对岭南建筑文化的一种呵护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