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岭南文化 » 正文

熊育群:一个作家的“历史文化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08  浏览次数:3076
29年前,湖南青年熊育群从同济大学土木系毕业,他决定放弃所学专业投身文学,成为同学眼中不务正业的“异己分子”。当时他自认为创作起点很低,投出去的诗歌一首也没发表,但“就是喜欢,有什么办法呢?”

29年前,湖南青年熊育群从同济大学土木系毕业,他决定放弃所学专业投身文学,成为同学眼中不务正业的“异己分子”。当时他自认为创作起点很低,投出去的诗歌一首也没发表,但“就是喜欢,有什么办法呢?”

这些年过去,他已经是著名作家、广东文学院院长,出版过多部诗集、散文集,获过冰心文学奖、全国报纸副刊年赛奖、郭沫若散文奖等多项大奖,散文集《路上的祖先》还获得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之一鲁迅文学奖,是广东省文学界近年来创作精品力作的典型。

写作最重要的是“发现的激动”

上世纪90年代初,熊育群从家乡湖南来到广州。和很多外地人一样,他在故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冲撞分裂中度过了头几年。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融入了这个环境,并受岭南文化务实精神的影响,改变了自己原来略嫌浮华的文风。“我原来写诗,华丽、空灵、感伤,情绪的表达比较多。到广州之后,我学会了朴素,用实来表现虚。这是我文学创作中的重大转折,是广东文化给我的冲击。”

真正走进广东文化并产生研究和写作的热情,是他到了梅州、潮州等地之后,才觉得自己“孤陋寡闻”,“广东是块历史文化的宝地”。他感叹:“潮州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地方,陶瓷、潮绣、木雕。精致的饮食,贵族式的生活方式,民间对生活品位的讲究到这种程度,据说农民插田都要插得像工艺品一样!”

“中国近代史是从广东开始的,中国走上现代国家之路也始于这片面向海洋的热土。”熊育群表示,这100多年伟大的历史进程以它丰富的遗存、活生生的现场让他欲罢不能,在一次一次的田野调查中,他发现了很多被一般作家和研究者忽略的部分,这些成为他作品中新鲜的、独一无二的、别人难以模仿的内容。“大鹏所城,是明朝海禁时闭关锁国的军事城堡,现在变成了一个改革开放的窗口——鹏城,深圳特区,这让人很惊讶而且有戏剧性。”他还发现,1394年广东沿海有29座这样的大型城堡几乎是同时修建的,数万人马开赴海边,这实际上是一座“海上长城”!它沿着广东的海岸线一直到山海关、海参崴。“它不是砌一堵墙,而是烽火台连接起一座又一座城堡。这是多大的规模?这么大的历史事件却鲜有人提及。我是自己从建城时间上发现的。作为一个文化人,我觉得广东到处是宝。”

把自己当成“传感器”丢到现场

作为熊育群一个人的“历史文化行”,他说:“有时是知道那段历史主动去追寻,有时是去了之后发现了什么受到触动,然后再挖下去。我喜欢去感受历史现场,我觉得感受比写文章更重要。真要写文章,要深挖,当然这个过程非常艰辛。”

比如他写客家人的迁徙,就得把客家人迁徙的路线搞清楚。“三次大的迁徙,什么年代,什么路线,我基本把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跑遍了,从江西到福建,再到广东。我收集的材料背回来摞起来差不多一米高。”他跟当地文化人接触,住进客家围屋,采访客家老人,参加当地的民俗节日。“河源龙川,我去了6次。这个地方很重要,秦始皇统一中国,他的部队到了南岭,其中赵佗的一支就是从龙川打进岭南的。他在龙川建了佗城,他的部队挖的井还在。后来他在广州的番禺建立了南越国,这是广东与中原大融合的开端。我去看当年挖的井,还有石狮,好多东西还在那里,这些就让你有种感觉,历史突然在你眼前复活了。你跟它没有时间的距离,以作家的敏感是感觉得到的。我就把自己当成一个传感器,把自己丢到历史现场,把我生命的体验,活生生的感觉,用文字表达出来。”

现在,他正埋头创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连尔居》,也在继续写近日颇受关注的岭南历史文化散文系列《田野上的史记》。因为这些作品都需要扎实的实地采访、充分的资料搜集和反复的文字锤炼,他不禁感慨:“很辛苦,不是一般的辛苦”,不过也欣慰地表示:“这是我最充实、最有收获的一年。”

放弃赚钱专业搞创作是因信仰

回顾自己选择的这一条文学创作之路,熊育群觉得很庆幸。“一个同济大学学土木的,放弃建筑来搞诗歌创作意味着什么?大学毕业时,我面临人生最重大的选择,很多人去考研究生,进大学当老师,或者当工程师,我却去搞文学,这一点也不靠谱。但我喜欢,我画画、唱歌、写诗,这是我的天性,我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为了看一个卢浮宫藏画展,我会通宵排队买票。”他认为,文学是自己血液里的基因。同济的人把他当异己分子看,说他不务正业。“在人家眼里我就是很可笑的人。怎么办呢?也许我当不了一个作家,但是我做了一件喜欢的事情,不成功也不后悔。我把自己赚钱的专业放弃,去搞诗歌,肯定是当成了人生的一个信仰。”

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付出了很多辛苦的劳动,也获得鲁迅文学奖等中国文学最高奖项的肯定。是什么打动了评委和读者?有学者认为一是语言,二是深厚的历史感、时空感和生命体验融合的深邃思想和境界,三是田野调查独有的发现。熊育群自己说:“我对自己的语言要求很严格,有时写一句话会反复改,直到逼近了我真实的感觉。实际上这是诗才有的功能,但我的散文也力争用这种接近诗的语言。”

 
 
[ 文化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