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物天地 » 正文

百年历史见证——中英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4-28  浏览次数:1596
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内有一条250米长、三四米宽的小街,一边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的香港,一边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深圳,小街好像一条纽带把深港两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街两制”的人文景观,这条小街就是闻名遐迩的中英街。

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内有一条250米长、三四米宽的小街,一边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的香港,一边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深圳,小街好像一条纽带把深港两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街两制”的人文景观,这条小街就是闻名遐迩的中英街。

中英街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百年沧桑和屈辱的历史,它保留至今的中英界碑不仅是英国殖民主义瓜分和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见证。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价值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挑起了鸦片战争,与清政府相继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并依据条约割占了香港、九龙,强租了新界。

1898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与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沙头角至深圳湾一线以南、九龙界限街以北,900多平方公里的陆地和200多个岛屿,以及大鹏湾和深圳湾两湾的大片水域租借英国,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两国勘界代表完成新界北区划界后才逐步形成的。

1899年3月11日,中英双方进行陆地划界谈判。中英两国勘界代表于1899年3月16日来到沙头角勘界,18日勘界结束,19日在香港签订了《香港英新租界合同》。这次勘界竖立了木质界桩,界桩上写有“大清国新安县界”。勘界是在英国逼迫下两国落实《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具体行动,是实施对中国领土进行瓜分的具体措施。勘界后,界桩从一条干涸的河床上经过,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形成了“华界沙头角”和“新界沙头角”。

1905年,港英政府单方采取行动,将分布在边境沿线的地界木桩改为石质界碑。20个界碑从沙头角海边一直向梧桐山方向延伸,界石相对的两面分别以中英文字镌刻,内容是“光绪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号”。

20世纪30年代,当地乡民开始在干涸的小河床上摆地摊、做生意,在河床两边搭建房屋,形成了中英街的雏形。据当地老人讲,居住在香港一侧的华人把这条紧挨香港的半边街称为“中英街”,而居住在深圳一侧的居民则把这条紧挨华界的半边街称为“中兴街”(盼望中国早日兴旺之意)。因此,“一街两名”是中英街早已形成的布局。

自1952开始,小街两边由港英政府边防警察和广东省边防部队分别管理,形成了中英街“一街分治”的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中英街的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一街两制”的政治结构与人文历史景观上。在这条小街上,爱国主义教育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成为主题,边贸经济与文化旅游协调发展,历史景观与免税商品相互交映,让深港两地居民和游客分享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中英街的历史价值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历史遗迹的唯一性而突显出历史文化资源的珍稀性,中英界碑不仅是鸦片战争留下来的重要实物证据,而且是中英关系、粤港关系、深港关系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对于19世纪英国殖民主义侵华史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和香港回归的历史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中英街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20世纪初,随着河道的填塞和界桩的竖立,中英街界桩两侧的居民来往逐渐频繁。1905年,港英政府工务局将界桩换成了界碑。30年代,中英街的商业开始萌芽。在中英街4号界碑旁的榕树头西侧,有人在填塞的河道上盖房屋做生意;在6号界碑附近已经开始有人陆续造房开铺;在5号界碑附近有“栋源泰”杂货、“东和隆”米铺和一间药店同时开张营业;在7号界碑东侧,有人开设了“茂生堂”药店;新界禾坑村人李新昶从4号界碑的榕树开始至5号界碑处,建筑了一排两层高的岭南骑楼,并将骑楼临街一段起名叫“猷昶街”,这段街并不长,主要经营杂货、药材等;接着沿着3号界碑走向,有人陆续在华界一侧建起了8间砖瓦房。这样,沿着7号界碑至3号界碑两侧基本都有了建筑物。这些门户相对的店铺,门前的地面都修整得很平整,为追求美观,也有人铺上一层灰沙或“红毛泥”。

解放初,中英街3号界碑附近有了新的发展,猷昶街的两层岭南骑楼和4号界碑以西的一排骑楼连接起来,形成了18家店铺,成为沙头角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解放初的中英街仍是“晴天满是尘,雨天满是泥”,极大地影响了商贸业的发展。1956年,华界商人集资在华界修建了一座岭南骑楼建筑,用作沙头角日用百货商店的店址。1959年该店收为国有并扩大规模,改名为沙头角综合商店,这是深圳第一家外贸商店。

1959年,当地根据广东省委拨款30万元对“沙头角道路进行整修,发展工商业”的指示,中兴街(华界)开始修筑路面和改造门店,迎来中英街商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六七十年代由于受“文革”影响,中英街的发展基本停滞。另外,受“乡民逃港潮”的影响,中英街成了管理严格的边防禁区。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中英街开闸解禁。1983年,深港签订了合作发展协议,中英街的商贸业开始逐步兴旺起来。

进入八九十年代,中英街华界一方的商店有160多家,新界有50多家,中英街的发展空间已达饱和状态,沙头角进出口公司与日本八佰伴合办新佰伴商场发展速度很快。那时的中英街人来人往,前来购物的群众很多,被称为“购物天堂”。

中英街的传统建筑格局随着历史的变迁有所变化。华界一侧的建筑主要以骑楼为主,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各商户对建筑立面进行了改造,直到2004年当地政府对中英街的历史风貌进行了维修和复原。街口有维修的古井和一排整齐的骑楼建筑,附近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后宫和吴氏宗祠。在4号界碑旁有大型艺术浮雕《东和墟市》。

香港一侧的建筑风貌以单层两面坡的砖瓦房为主,即使街面一侧的建筑原来没有门店,商户也在临街一侧墙壁进行改造,形成了一排商店。加之,香港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未经业主同意不能随便改造。因此,香港一侧的房屋虽然也有改建,但现在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形态。

三、街道或街区所包含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其他相关内容

(一)历史建筑年代

1.中英界碑(1至8号)晚清(省保单位)

2.中英街古井清代

3.沙栏吓村古井清代

4.沙栏吓村天后宫清代(市保单位)

5.沙栏吓村伯公庙清代

6.沙栏吓村吴氏宗祠清代(重建)

7.沙头角关厂旧址晚清

8.岭南骑楼现代(恢复)

9.日军碉堡现代

10.海山酒楼现代

11.茂生堂中药店旧址清代

12.中英街警世钟亭现代(2002年)

13.中英街晚清(市保单位)

14.回归广场现代(1997年)

15.桥头街牌坊现代(2005年)

(二)古榕树

1.中英街古榕树110年

2.海傍街古榕树86年

3.桥头街古榕树300年

(三)旅游景观及设施

1.仿宋古塔现代(旅游景观)

2.海滨长廊现代(旅游景观)

3.新界新楼街骑楼现代

4.大型艺术浮雕《东和墟市》现代

5.大型艺术浮雕《抗争》现代

6.大型艺术浮雕《深港携手共创繁荣》现代

7.中英街博物馆景观台现代

(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香港国情教育基地,深圳市红色旅游景区,香港国情教育基地)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

1.沙头角鱼灯舞(国家级非遗项目)

2.天后宝诞(市级非遗项目)

3.吴氏九簋菜(待申报项目)

4.麒麟舞(待申报项目)

(2003年文化部授予沙头角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四、街区的保护情况、要求和目标

中英街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两次修路,第一次是1959年的修筑道路,第二次是1983年深港联合修筑道路工程。

中英街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转型发展的课题,即从商贸中英街向文化旅游的方向转化。1999年5月,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落成后担负了中英街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一是完成了文物“四有”工作;二是与港方协商中英界碑的保护事宜,对中英界碑进行了保护,制作了拓片、清洗了界碑,安装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2002年,当地政府还请中国城市规划院深圳分院做了《中英街历史风貌保护改造规划》。规划要求:务必在保护中英街历史文物和历史风貌不遭受毁坏的基础上实施规划。规划遵循的文物保护方针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对历史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规划目标:一是挖掘中英街的历史文化资源,恢复一批历史文化景点;二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商家乱搭建的建筑物给予拆除;三是恢复中英街(深圳一侧)岭南骑楼;四是适当增加中英街的文化内涵,在5号界碑附近增加了中英街游览图,在4号界碑的小广场增加了大型浮雕《东和墟市》,在3号界碑通向新界的岔道口制作了一个表现“一街两制”的公益广告牌“深港携手共创繁荣”。

当地政府在后来召开的省、市文物专家论证会上又吸收了专家的意见,对规划方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五、街区改造情况及改造前后的变化和意义

中英街历史风貌的改造工作从2002年开始启动,到2005年基本完成。改造前,街道景观比较混乱,外贴瓷片多种多样。改造后,突出了对界碑和街区的保护,8个历史文化景点的开发适应了文化旅游的需要,不但增加和丰富了中英街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中英街的旅游设施也相应得到改善。

但是由于深港两边无法同步,因此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当地政府原想借中英街改造,让深港两边的建筑风格一致,但经过协调,香港一侧无法纳入改造,因此中英街的改造只能在深圳一侧实施。对中英街历史风貌的保护基本达到了规划保护的目标。政府配合中英街的规划保护工作,也开展了对中英街商贸业的综合整治工作,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中英街未来的发展规划,即以“一国两制历史景区和名优特小商品集散地”作为今后街区发展的定位。

六、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保护与改造工作

事例一:1959年7月22日,为改变中英街“晴天满是尘,雨天满是泥”的状况,中方在华界修筑水泥路面,中英街两边的居民积极参与了修路工程,引起了港英当局的反应,也开始组织当地居民在英界修路,新界警务处处长古尼龙还特意赶来察看英界的修路情况。完工后,整条中英街的路面呈现新面貌。

事例二:1998年,香港回归之后,盐田区政协代表提出要把中英街更名,把象征国耻的中英界碑铲除,时任中兴街居委会主任刘伟强提出了反对意见——中英街和中英街界碑虽然是中国的耻辱,但它能够警醒后人勿忘国耻,是对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他的意见得到了区政府的采纳。

事例三:2005年,施工队在中英街7号界碑处施工,因为担心界碑遭到破坏,在中英街驻守的广东省公安边防六支队十三中队战士立即报告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勘察,并及时对界碑采取了保护措施。同年,当地政府决定对中英街实施改造,召开了一系列论证会,中英街社区多次派代表参加了中英街保护方案的论证,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七、街区管理模式和办法

香港回归以前,中英街是以界碑为分界线,实施“一街分制”,界碑两侧一边是英界,归属港英政府管辖,一边是华界,归属中国政府管辖。新中国成立以前,边界仍是开放的,两边的居民可以自由来往,不受边境管制。新中国成立后,港英政府立刻改变了过去的做法,颁布了一系列限制中国籍人士自由出入中英街香港一侧的条例。

1985年在中英街3号界碑执勤的深港边境管理人员

  中英街历史文化景观——古井乡情

1950年4月28日,港英政府公布了《人民入境统制(补充)条例》,规定从同年5月1日起,从内地来港的中国人必须事先领取由中国政府签发的“旅行证明书”。8月20日,华南分局发出了《关于加强沿海边防与岛屿工作的指示》,并在沙头角等地专门成立了一个“沙深宝边界工作委员会”,制定了出入境管理办法,规定出入境通行证制度,有计划地管理了港口和边界,自此中英街港方一侧成为了严格的边防管理区。

1951年,广东省政府将中英街列为边防禁区,所有进出中英街的人员均须办理深圳市公安机关签发的出入境通行证。同时,双方政府还对中英街实行“宵禁”强制性管理,从晚上12时至凌晨6时,不许人员进出中英街关口,直至2003年5月28日,中英街才正式取消“宵禁”。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中英街开始实行“一街两制”,一侧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实施资本主义制度;一侧由深圳市政府管理,实施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新界原先的地方基层管理机构改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沙头角区乡事会”,管理中英街香港一侧事务。中英街属于香港的“禁区”,香港居民需要出示香港警署签发的“禁区纸”才能进入。中英街中方一侧自200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被改为“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仍实施严格的边防管理制度,所有进出中英街的人员均须办理广东省公安边防六支队签发的出入境通行证。1990年11月2日,深圳市罗湖区正式成立了中英街管理办公室,管理中英街华界一侧事务,其主要职能是:1.贯彻执行省区市关于加强中英街管理的有关规定;2.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社会治安和经营秩序的综合管理工作;3.劝阻游客不准越界购物;4.打击走私活动,组织罚没收入。之后,该办公室曾多次调整职能。2002年7月2日,中英街管理办公室为盐田区政法委下属的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中英街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实行多层管理,广东省公安边防六支队十三中队负责管理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广东省深圳市沙头角海关和沙头角检验检疫局负责管理货物的进出。

 
 
[ 文化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