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周秋敏 实习生 曾春花 通讯员 陈海武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龙成关
随着亚运的临近,广州一批旧城、旧厂、旧村经过改造后,将逐渐揭下面纱。记者近日踩点发现,这些曾经的因为“旧”而掩盖了风华的地方,已经“脱胎换骨”,开始初展芳容,惊艳登场。为了带读者提前感受老城的“蝶变”,从今日开始,信息时报将连续推出“千年商都 老城蝶变”系列报道。今日推出的是第一篇系列报道“陈家祠篇”。
近10年来,围绕打造陈家祠文化旅游景区,广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等多次提出实施建议,但因为涉及拆迁面积大,尤其是原广州四中初中部要搬迁,一直处于研究论证阶段。
亚运带来旧城改造的契机。记者近日获悉,历时大半年改造的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月底将揭开神秘面纱。而随着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建设竣工,地处深巷的百年陈氏古祠将走出“深闺”,直通中山七路。据了解,改造完成后的绿化广场广场将比原来扩大一倍,接下来还将打造特色旅游工艺购物街,与上下九步行街、荔枝湾文化休闲区连成旅游文化片区。
张广宁多次关心改造进度
陈家祠篇
●2009年12月17日,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张广宁到荔湾区检查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作出指示,陈家祠广场要在一期进场施工的基础上,抓紧推进第二期。
●2010年4月13日,在广州两会上,荔湾区人大代表提议在陈家祠广场建设岭南文化博物馆,张广宁表示市博物馆选点前已确定在白云新城,岭南文化可以充实到这个博物馆中,希望荔湾做好“三旧改造”文章,保证让百姓满意,重点保护的建筑不一定由政府来改造。
●2010年8月28日, 张广宁视察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项目建设,要求全力以赴,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项目在9月30日前完工并投入使用;坚持以人为本,在功能设计上增加绿化广场及可供市民群众活动的元素,将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设计建设成为一个向市民开放的“大公园”,方便市民群众开展各种活动,改善周边地区的人居环境。
张广宁批复改造报告陈家祠打响“第一炮”
陈家祠是一颗岭南建筑艺术明珠,但一直被周边的杂乱建筑所包围。如何将这颗蒙尘的明珠擦亮,凸显出岭南建筑文化的魅力,同时又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是荔湾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
去年端午节过后,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张广宁在视察十三行之后,要求荔湾区“可以着手明确区域功能定位,进而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调整经营业态,将文化与商业、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处理得尽可能协调”。半个月后,一份名为《荔湾区关于加快推进‘四区一街’宜居城市建设的报告》送到张广宁手里,报告内容包括陈家祠、沙面、十三行、上下九在内的连片改造方案。张广宁审阅完毕后表示同意改造,并要求荔湾区积极推进。
经张广宁批复后,陈家祠广场改造打响了荔湾区“四区一街”建设的第一炮。据了解,陈家祠广场改造方案按照“一园一轴”的规划结构,在现有陈家祠绿化广场基础上,形成中国古典“园·筑”意向的“岭南园”。同时延续岭南古祠堂“五间三进”的轴线,形成前区和后区。前区为绿化广场,后区为博物馆功能的延续,完成陈家祠作为古建筑空间和功能的完整性。另外,陈家祠广场前区绿化广场内恢复旧时标高、青石地面、旗杆夹等历史元素,赋之以“青砖之内皆古境”的意境。
荔湾区建设部门透露,陈家祠广场一、二期绿化广场工程建设将在9月30日前完工。届时,市民将可见到焕然一新的陈家祠广场,并可直接从中山七路进入陈家祠内。久藏“深闺”的百年古祠将向繁华的都市敞开,成为仪态万千的“大家闺秀”。
亚运前旧貌换新颜
三旧建筑拆了 绿化广场大了
尽管陈家祠地处闹市中心,但由于整个旅游区仅由陈家祠博物馆和陈家祠绿化广场、市民广场组成,景区范围偏小,另外由于空间有限,景区西关文化内涵发掘不够,旅游项目单一,导致旅游氛围不足。相对于已有的知名度和声誉,陈家祠“养在深闺”地处深巷,周边环境破旧,人文气息也显得十分不足。
另据了解,荔湾区曾于1999年通过搬迁破旧厂房及危旧民居,在陈家祠东侧规划建设了占地2.3万平方米的休闲绿化广场。然而,由于陈家祠周边缺乏必要的旅游景区配套设施,游客多是慕名而来,匆匆离去。与国内一些旅游景区如南京夫子庙、成都武侯祠等的成熟配套相比,“留不住客”的弱点越来越显现。还有,陈家祠南面、西面及北面尚有占地3.9万平方米的地块分布着该区域仅有的未经改造的老旧住宅、仓库、校舍、商铺等旧建筑。这些建筑物基本存在居住使用条件差、设施不配套等中心老城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周围景观极不协调。
荔湾区在此次改造中,根据“以陈家祠为核心,打造岭南文化片区”的功能定位,打开陈家祠前广场,将原来的位于陈家祠南面的旧校舍拆除,打开了陈家祠的“南大门”。另外,在原有的绿化广场面积上再增加近两万平方米绿化面积,扩容将近一倍,为市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