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台山乡间,沿途洋楼、街墟随处可见,成为侨乡乡间独特的魅力景观。据统计,台山洋楼和街墟也是侨乡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台山的洋楼达1万座,街墟100多个。但目前1万多座洋楼已人去楼空,而过去鼎盛一时的街墟,如今步入凋零破败的境地。
随着近日开平碉楼开展认养工作,台山洋楼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昨天,记者采访了五邑大学教授梅伟强等专家,他们建议台山洋楼可参照开平碉楼的做法,展开调查及认养工作,亦有专家建议广东(江门)可以率先抢占保护开发制高点,规划建设“华侨文化保护生态园区”,充分利用侨乡丰富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侨”牌文化产业。
93岁李婆婆:见证洋楼70年
在大江镇洋楼墟,记者见到了93岁的老婆婆李连娣,她告诉记者:“上世纪二十年代,第一代老华侨经过在美国多年的艰苦经营,许多从事建筑行业的华侨学到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于是相约回乡建设具有中西建筑风格的洋楼,回乡从事各行生意,有的开米铺,有的开金店,还有的开戏院。李婆婆住在其中一座洋楼里,她的家公当年在美国从事建筑业,后来回乡建成了这栋样楼,她已在这里生活了近70年。
讲述:昔日华侨海外挣钱 回台山建万座洋楼
据了解,这些洋楼大多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海外华侨回乡兴建的,融合了欧洲与岭南特色的建筑风格,见证了当时十里繁华的历史。昨天,记者来到了台山大江镇、冲娄镇、台城等地。从新台高速大江镇出口到达大江镇,眼前场景迥然不同:巷道两旁伫立着100多幢洋楼,皆为青砖灰瓦、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
然而,这些洋楼绝大部分已人去楼空。虽然每幢洋楼的正面均刻有名字,由于风雨侵蚀,大部分已经斑驳脱落。在洋楼街,只有两户留守人员,一户是年近60岁的雷伯,另一户是93岁的李婆婆。雷伯向记者介绍,这些洋楼都是商铺,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1998年前第一位姓雷的美国老华侨回乡建设,带动了一批姓雷、姓李的乡亲回乡,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建成了昔日一个繁华的圩市,被当地人称为“新市”。
“这些洋楼都是当年华侨们用在海外挣来的血汗钱兴建的。”雷伯说,当时漂洋过海谋生的台山人或汇钱、或亲自回国建造房屋。“建洋楼用的‘红毛泥’,都是华侨们一桶桶从国外运回来的。”雷伯说,“新市”以前有个码头,洋楼要用的一些西方建筑材料,像“红毛泥”、钢铁等都会经火车运到大江镇,再经水路运至码头。
台城老城区:昔日侨乡的“小广州”
台城老城中心区素有“小广州”之称。与广州市的“上下九步行街”和中山市石岐“孙文西步行街”不同的是,这里的骑楼建筑工艺更为精美,墙面装饰更加考究。全长660米的环城南路,是老城中心区最长、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街道,其骑楼立面也最为亮丽。
端芬汀江圩:中西合璧的圩场奇葩
又名“梅家大院”的汀江圩,坐落在台山市第一大河大同河的北岸,占地面积约30亩。大院四周有百余座2~3层高的骑楼,整齐划一,呈长方形排列;大院中间则留有面积约为10亩的空地。中间宽阔的空地和四周的骑楼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建筑空间,俨如一座小方城。汀江圩的骑楼,全部都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而最具特色的,是骑楼的立面装饰艺术。骑楼的二楼,有的设有外挑的欧式阳台,有的装饰罗马柱廊和浑圆拱券的内进式阳台。
斗山浮月村:独步侨乡的洋楼村
浮月村的洋楼大多自成院落。放眼望去,有不少洋楼楼顶采用了穹顶形式,具有浓厚的古罗马建筑特色。记者走进一看,发现这里的洋楼的厨房、杂物房等大都安置在院落里,成庭院式结构。洋楼几乎都在3楼或4楼设有飘出式的阳台,有的是单面敞廊,有的则是四面回廊。
浮月村共有15栋“洋楼”,包括惠华居、中山阁、贤安庐、安雅庐、兰芳居、蓁华居、恒安居、仕庐、英庐、源庐、炯庐、鋈庐、晃庐、陈国旗楼、觉庐,其中“最年长”的惠华楼建于1917年,至今已有94年的历史。
圆山仔圩:周边四乡交易的中心
圆山仔圩地处台山附城镇,东距台城6.3公里、西距开平市区16公里,是典型的南洋骑楼风格圩镇。据介绍,20世纪初,这里人头攒动、商品云集,是周边四乡商贩货物交易的中心圩镇。据个体医生谭周正介绍,60年前这里是华侨谭氏家族大院,每逢圩日,就连台城的百姓也来赶圩。70年代圆山仔圩彻底衰败,而海外的业主也迈入老迈之年,几乎没有人再回来回顾曾经的辉煌。目前66间店铺中,只有4户租户居住。
专家建言
可参照开平碉楼认养方式
五邑大学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所梅伟强教授祖籍台山,72岁高龄的他退休后,仍孜孜不倦地为研究台山洋楼、侨圩文化四处奔走。对于洋楼的保护和开发,梅伟强表示,可先进行全面的普查,再精选出几处保护得较好、具有代表性的洋楼建筑群进行开发,可以参考开平碉楼认养办法,拿出一些产权清晰的,别具特色的洋楼对外认养,同时,还要修建通往洋楼的道路,做好洋楼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与台山的温泉、海滩等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形成如“看洋楼、泡温泉、玩飞沙滩”等旅游线路。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据台山市博物馆馆长蔡和添介绍,台城老城中心区以及台城西宁市街区,已于2009年成功申报批准为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街区范围内的每一幢近代建筑,都设有保护标志牌。“下一步,将老城中心区和西宁市街区这两个街区合并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规划建华侨文化保护生态园
江汉,开平碉楼与村落专项基金会秘书长,成为认养碉楼第一人。据介绍,江门完全有条件率先提出“打造华侨文化保护生态园区”,通过“核心+配套”的操作模式建设华侨文化保护生态园区,其中“核心”可以集中在碉楼保护核心区和缓冲区,由政府运作,做典范,供游客参观;而“配套”则可以在非遗产地建度假村、旅游小屋等,供游客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