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广东省“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工作领导小组在广州举办宣传推介会,向来自国内外的档案学专家、历史学家以及国家档案局、兄弟省区省档案局领导宣传推介“侨批档案”。
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埃德蒙森、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名录评审委员会主席如加亚·阿布哈孔、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特别顾问、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分会秘书长朱福强分别介绍了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项目建立的意义以及申报的相关程序。与会人员还参观了为本次推介专门举办的中英文版本《海邦剩馥——广东侨批档案展》。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3位专家,此行还将赶赴汕头、江门实地考察汕头侨批档案馆、批局遗址、江门五邑华侨博物馆和开平碉楼等,零距离感受“侨批档案”。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侨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开发工作,已将一个半世纪以来17万封“侨批档案”收集珍藏,并用最好的设施设备加以保护。省政府还专门成立“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工程领导小组,安排专项资金,积极开展“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工作。
何为侨批
潮汕方言和闽南话管书信叫“批”,“侨批”是广东、福建等地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银、信结合的档案文献,潮汕、梅州地区称为“侨批”,江门五邑地区称为“银信”。2010年,粤闽侨批以“侨批档案”的名义一同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计划于2012年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2013年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最早侨批出自1883年
在海外3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近2/3祖籍来自广东省,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东因此成为近代以来产生侨批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省份。广东侨批主要由潮汕侨批、五邑银信和梅州侨批三部分组成。这些“侨批”产生于19世纪中期,直到1979年“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管理,历时150多年。这些“侨批”是研究近代华侨史、家族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金融史、邮政史、中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等的珍贵档案文献。
值得一提的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侨批,是一封光绪九年(1883年)五邑地区的家书。而不少侨批,目前仍在私人手中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