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气质美女是对一个女人最好的褒奖的话,那么,文德路就是一个气质美女。高贵的气质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我想,文德路的风雅书卷气,同样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不少广州人爱把文德路叫做“书画街”,有的还不忘带上一句是“行货”的。但不管怎样说,文德路是一条书画街是无疑的。所谓的书画街其实是指文德北路。它南起文明路市一宫与文德路交界的十字路口,北至中山四路。文德北路终端西侧是刚刚重新迁回原址的著名老字号“致美斋”,东侧是老字号的广州文物总店门市部“粤雅堂”。一路其间,还有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艺术品公物拍卖有限公司、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孙中山文献馆、市十三中学等与文化艺术有关联的机构,还有分布马路两边各种经营裱画、文房四宝、装饰画的店铺。据说这里旺盛时期的店铺多达200多家,鳞次栉比。如今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德北路东侧一带的店铺早已让位给了拔地而起的崭新楼盘。昔日完整和谐的文气,硬是给现代化的商业大潮消解了不少。
一直以来,历经了战火和人为的洗礼,文德路仍然氤氲着来自远古而来的深厚文化底蕴。据资料显示,文德路是早年广州文教的中心区。从宋朝开始的“岭南第一儒林”到今日的市十三中学;从明初的“南国五子”(诗人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在这里结南园诗社,至嘉靖年间又有“南院后五子”(诗人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五人),因追慕五子遗风再结诗社;从清朝康熙59年(1720年),文德路出现了“外销画”的专售商铺,到1929年广州市政府在此建立市立中山图书馆。这一路的变迁更新,无比饱受着时局变幻和时政兴衰的影响。
文德路之所以有足够的底气坚守着自己的品性,这源于文德路百年以来的文化浸淫和“81号”。
坐落在文德路81号的孙中山文献馆,是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现在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少年儿童阅览室。这座中国式宫廷建筑建于1933年,既古典又具欧洲宫廷风格,出自广东著名建筑师林克明之手。经年的历史赋予了这座古建筑许多有分量的角色: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孙中山文献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广东地方文献中心、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少年儿童阅览室……仅仅从这些个招牌的衔头来看,就不难看出广州人对它的厚爱和厚望。
图书馆内庭院深深,如一个大家闺秀,稳重内敛。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仍然气势非凡,高大巍峨。整个建筑体古色古香,红墙绿瓦,屋檐高处,风铃摇曳。庭院里面的参天古树,浓荫蔽日。老树须根垂垂,就像一个睿智老人坐看风起云落。这个周日漫步走过了图书馆后院的番山旧址。据说南汉皇帝曾在山上修筑宫苑,后来宋军攻陷城池,烧为废墟。后来在废墟上兴建广州府学,又称广府学宫,规模十分宏大,从市一宫到十三中都属学宫范围。想必是为了纪念过去,现在图书馆后院重建了一个小小白色的“番山亭”。亭子原名叫做“九思亭”。所谓“九思”者,为孔子“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辨,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的君子九思之意。初冬日光融融,阳光斑斑驳驳地透过茂密的细叶大榕树洒在身上,轻声吟念着石碑上的“九思”,反思着当下世风日下,竟生出淡淡隐忧和伤感。
而我与文德路的交情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那是一个小记者起步的幼稚印记。刚刚出道的我,被分配跑音乐舞蹈线。那个时候,广东省文联的各个协会就在文德路的一座简陋的办公大楼里面。为了组稿约稿和采访,我经常跑到那里的音协和舞协。记得在舞协狭小的办公室里,从《舞蹈》杂志的老编辑廖老师手里接过给报社的稿件。他们给我讲音乐人和舞蹈人的追求和悲欢。我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认知了广东省一个又一个有名无名的音乐人和舞蹈人,有幸在他们敬业和专注的精神感召下,开始了一段青涩而又充实的传媒人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