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原本主要生活在珠三角、粤东、粤西沿海,在闽粤桂沿海地区亦有分布,被称为“水上吉卜赛人”。据《太平寰宇记》载,疍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逐水而居,漂泊无定,自成一独特的社会阶层。解放前的疍民受尽歧视,生活颇为艰难。疍家姑娘秉承了坚忍和吃苦耐劳的品性,她们习惯打着赤脚在船上操持家务,任劳任怨。
翻阅1921年和1925年期间的部分《广州民国日报》发现,民国期间,疍家女子有的是依赖当年所称的“叫艇”为生,沿堤岸一带疍户女子,经常有客人叫艇、游河,其性质颇近私娼。第二种是做手工,一般是泊内河疍户妇女,多以工作自给,如削竹裁衣、纺织等。还有就是做小买卖,每天入城卖蚬、咸鱼、虾等。此外,就是在船上卖粥。广州有名的“艇仔粥”,最早也是疍民创造的。夜幕降临,一艘艘小艇荡漾在珠江水面上,勤劳的疍家女摆出煲好的艇仔粥,岸上或船上有人需要,就用双手把粥捧上。直到上世纪50年代,广州西关荔枝湾和沙面珠江边,仍有不少叫卖艇仔粥的疍家小花艇。
即使困顿,疍家姑娘们也努力地面对生活。咸水歌更是黯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疍家女拍拖、结婚、生子都是一路唱过来的。
姑娘长大了,该谈婚论嫁了。婚配一般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于在旧社会受歧视,疍家姑娘一般不与陆上人通婚,只在内部进行婚嫁。有女待字闺中,家长可于艇尾置一盆花,男方看中后,遣媒说合。清代诗人陈昙《疍家墩》诗咏道:“龙户卢余是种人,水云深处且藏身。盆花盆草风流甚,竞唱渔歌好缔亲。”还有一种更大胆的表白方式,就是对歌,俗称“咸水歌”。年轻男女触景生情,随编随唱。情歌总是甜美而有情致的。遇见心上人,男子急得“鸡跳麻场心里乱”,女子则矜持地试探——“鱼虾沉水不见游”。唱到两情相悦,男孩子家就会请媒人去女孩子家说媒,一段姻缘就这么成了。
解放后,政府鼓励疍民上岸定居,疍民开始大规模“舍舟上岸”。如今,广东疍民多已过上陆上新生活。年轻一代的疍家女早已换上时下的流行服饰。时间改变的不仅是衣着取向,还有传统的疍家婚礼习俗。中山咸水歌传人梁三妹说,现在年轻人结婚很少再“以歌伴嫁”,不用舟楫改用轿车迎娶新娘。疍家水上婚礼因此沉寂。
那些独特的婚礼习俗我们仍能从年迈的老人口中得知:疍家传统婚礼包括“媒聘”、“哭嫁”、“花艇迎亲”和“对歌”等环节,从定情到花船迎亲到对歌再到归程,都在水上进行。婚礼离不开一个唱字,姑娘出嫁前要在众姐妹的陪伴下“叹家姐”,迎亲的时候众姐妹也要轮番唱歌,表达祝愿、劝世和别情等。男方划着蓬船来,新娘梳着滑髻穿着乌纱裙,不穿鞋,只穿一双袜子。过船时,接亲人要撑伞遮挡着新娘。新娘靠后站稳,迎亲的船在河中环绕个圈圈,然后才打道回府。只是,这些都已尘封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随着袅袅的咸水歌渐行渐远,我们也只能在一些地方举办的婚俗重现活动中寻找昔日民俗的只鳞片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