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岭南文化 » 正文

菜艇、小画舫、舢板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9-27  浏览次数:613
广州人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民初以来,人们剪了辫子,也逐渐冷落长袍,渐兴西装革履,“四大一包”(指穿脱容易、舒适的开胸四个大袋短衫,宽阔而要打“裤包”才能穿稳的裤子和唐装鞋)的唐装衫裤鼎盛,工农商学各界人士,十居其九喜穿它,以其穿、脱快捷,灵活舒适(当然布质高低,色泽深浅亦有别)。

广州人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民初以来,人们剪了辫子,也逐渐冷落长袍,渐兴西装革履,“四大一包”(指穿脱容易、舒适的开胸四个大袋短衫,宽阔而要打“裤包”才能穿稳的裤子和唐装鞋)的唐装衫裤鼎盛,工农商学各界人士,十居其九喜穿它,以其穿、脱快捷,灵活舒适(当然布质高低,色泽深浅亦有别)。人们工余之暇,消遣繁多,穿着唐装去游河是个大热门。游河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小画舫”和“舢板仔”。舢板仔是简单小艇,无蓬,长两米多,宽仅八九十公分,可坐二三人。租用者要自己划,故多是青壮年小伙子享用,按时计租,可以自由自在,满江游转。这种舢板几乎全集中于荔湾涌边,密密麻麻,夜幕将垂,便被租用一空,一艘艘顺涌而去,划入珠江。小画舫则是游河的主要设施,它不知始于何时,但因适合男女老少,舒适而幽雅,故业务越来越盛,小画舫也越来越多,荔湾涌根本无法全纳(泊),于是很快就发展到黄沙和沙面江边(鬼棚尾),而且均数以百计。小画舫艇长约4米,宽1米多,有四柱蓬,有天花板装饰,艇的前面及左右舷,均有活动窗帘,中设长方形矮几,两边各可坐3人(限载6人),艇头以五彩雕花木檐衬托“前门”,艇尾高翘,可作广告使用,有活动蓬以备天雨时可以拉出,遮护操桨人,操桨者全是中年以上妇女。每艘小画舫,均有一名青年妇女(时称“艇妹”),此女多矫健,衣着入时,但俱短衫裤,以方便行动,傍晚便淡妆迎客,立艇头接生意(艇租以时计,包划船)。艇妹口齿伶俐,讨价还价之余谈笑风生,生意谈就,全艇开灯(用蓄电池),除照明灯外,还有红绿小灯泡,光彩耀目。随客所喜,游览珠江夜景。小画舫以游河为主,一般不兼营其他业务,但可满足游客需求。如游客需听曲的,小画舫便划泊歌姬艇边,或歌姬艇应召泊靠小画舫,由客人点曲,自弹自唱,或双人弹唱。如客人需饮食的,小画舫便泊靠小食艇或菜艇,小食艇供应各种咸酸、皮蛋、汽水饮料,粥艇供应艇仔粥,猪、鱼、牛肉粥,菜艇供应各种菜式。这时“艇妹”便为你服务,她跳上菜艇,送来菜谱,点菜后,还为你摆好餐具,把菜馔送到小画舫,最后还需收拾好狼藉的杯盆碗碟,代客向菜艇结帐。但小画舫却经营一款“艇尾鸡”食谱。小画舫的尾部,只备最简单的自用厨具,艇家没有什么烹调技巧,但凡是熟客——识途老马,均可预先一晚订好,请艇家代购艇尾鸡,它是水上人家用小竹笼挂在艇尾饲养的鸡(即广州人常用的歇后语——蛋家鸡——见水唔得饮的鸡),由于 永不放养,少见阳光而骨软肉滑,鸡味鲜美。但产量很少,只能是水上人家彼此认识,才能买到。此鸡也不必送到菜艇加工,小画舫主人,会按你需享用的具体时间,给你鲜宰,隔水清蒸,全无配料,食用只蘸姜茸油盐,风味迥异寻常。如客人高兴,叫“虾艇”送上鲜活海虾,蒸好鸡后,顺便给你蒸熟。总之,烹调方法也只有一种“隔水蒸”。
 
      随着小画舫业务的兴旺,菜艇及各种粥艇、海鲜艇、虾艇亦应运而生。

菜艇一般都是独资或由二三拍档行家里手组成,以开炉灶的为正艇,并排紧靠的副艇则为贮备货物、食具、工具和作为半成品的加工场。二艇并排,使船更加稳定。此外还备有一艘很小的交通艇,平时常系于船尾处,以应不时之需。菜艇基本上是固定泊在某处水域的,以方便小画舫光顾。菜艇并无装饰,唯一的大标志是高高竖起的“招牌旗”。旗多直立长方形,各种颜色都有,而以深色底白字为多,利其显眼。菜艇晚上用以照明的是“大光灯”(煤油气灯),这固然是工作需要,但也使所有小画舫无须网寻,一望最光处,便是菜艇所在。菜艇的菜谱,相当丰富,几乎陆上酒楼有的,它都有,只是避开不做工序繁复的菜式,一切以“快”为主。好镬气,够新鲜,是其特点。菜艇本身的优点是投资不大,不用装修,不设座位,不靠码头,客流周转率高,开收容易。顾客的好处是:食品新鲜、镬气好、上菜快,丰俭由人,只光顾一二个菜也受欢迎,无“寒酸”感,客人甚至自购海鲜、虾蟹,送去加工,亦属常事。菜艇较多的地方是西郊江面,其次是沙面与黄沙之间及东堤一带,其中最著名的“老”菜艇是:“生生”、“牛记”、“小神仙”,其后陆续增设的有:“大神仙”、“辉记”等。菜艇的全盛时期是陈济棠主粤的年代,是从民初兴起“游荔枝湾”之风开始的。初时只在荔枝湾涌边(现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侧)有小画舫。民初,该涌尚较宽,水仍清;沿涌两岸,满植荔枝;泮塘小涌与荔枝湾涌汇合处,还有“何仙姑小庙”,叫三丫涌。青年游客,多租用舢板在此游泳。后来涌畔居民渐多,工厂复利其地价廉而不断在此附近开设,荔枝湾迅被污染。广州沦陷时,荔枝树逐渐被斩伐。解放初期(1950年-1956年)仍有少量残存的小画舫营业,但已只能直驶珠江,荔枝湾涌已成臭沟,不堪留恋了。

上面叙述过的小画舫、舢板、菜艇以及未及细述的虾艇、海鲜艇、歌姬艇、粥艇、小食艇等各色船艇,都在夜幕初垂时,一齐出动,数以千计,星罗棋布,游弋于珠江,织映成万千灯火,五光十色。叫卖声、歌唱声、丝竹声(还有游客自备的留声机声)、欢笑声同时在珠江上空飘荡。假如游客厌倦繁嚣,也可请小画舫主,划到较清静的地方,三五良朋,啜其香茗(是小画舫例要提供的),高谈阔论,浅斟低酌之余,欣赏珠江夜景。也有一家老少,或情侣双双,晚饭后来游河的,适时叫来粥品,或剥其花生,或酸姜夹皮蛋,点唱流行粤曲,兴情尽兴。

 
 
[ 文化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