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于北京正式对外公布,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等6项考古新发现入选。
据了解,该奖项由是在中国社科院考古学论坛上公布的,该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这也是水下考古项目首次入围该奖。
“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侧重评选那些重大社会影响的轰动性考古发现,但中国社科院主办的中国考古新发现,侧重于考古项目的学术含量。”崔勇告诉记者,每年国家批准的考古项目大约600个,而10年来当选该奖的不过60个,因此入选率只有1%。
明代沉船“南澳Ⅰ号”考古发掘为何能当选?崔勇分析说,主要是因为它突破了传统水下考古的技术,是中国水下考古的标志性发掘。他告诉记者,目前“南澳Ⅰ号”已经发掘出文物12000多件,发现了大批明代晚期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民窑瓷器。此外考古工作者在水下还对船体进行了精密测量,完成沉船主体的测量和水下摄像、摄影、绘图工作,已确认货舱15个。
“‘南澳Ⅰ号’上所发现的青花瓷在国内陆上考古鲜有大批量发现,对远销国外民窑青花瓷的生产、贸易线路等一系列考古课题都得以展开。”崔勇说,“南澳Ⅰ号”上载有的大量民窑青花瓷,给考古界带来很多信息,可以破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古代对外贸易的许多课题,从这方面讲,“南澳Ⅰ号”的考古意义丝毫不逊于“南海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