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位于中国的最南部,北依逶迤的南岭,南临浩瀚的南海,南岭(又称五岭)是广东最主要的山脉,横亘在粤北和湖南,江西两省之间以及广西的东北部。位于粤、湘交界的石坑崆山,海拔1902米,成为广东的最高峰。由于五岭万山重叠,在地面上把广东、广西和中原分隔开来,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两广又称之为岭南、岭表、岭外。古代的陆路交通很不发达。崇山峻岭是一重天然的屏障和界限,影响了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直到唐代,岭南还被看作化外之地,或者叫做瘴疠之乡。
张九龄
唐代,广东的农业经济固然还较落后,但境内的水陆交通都有了进步,特别是从唐朝开元年间张九龄主持开凿了大庾岭山路,改变了过去“以载则不曾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的状况,使广东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往渐趋频繁,大庾岭成了南北交往的重要轨道。此后,历宋明时期,又不断在大庾岭凿石填涧,重砌岭路,修理桥梁,发展手推车工具,改善交通与运输条件。特别是自从民国年间粤汉铁路建成联系的主要运输线,改变了过去只靠山间陆路肩挑和手推车运输的状况,进一步密切了广东与北方各省的联系。
广东南面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隔海相望。广东沿海,不仅有肥沃的平原和鱼盐之利,而且海岸绵长,海岛罗列,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大洋洲、中近东和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口。自汉代以来,广东的徐闻、合浦(今属广西)就是海上的交通要道,特别是从东吴至南,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心逐渐移至广州。此后,广州一直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最重要的口岸。而广东的造船业也因此日益发展起来,成为全国有名的造船基地之一。
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它不仅给明清两朝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而且对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广东的地理位置很有利于发挥对外贸易的优势,而在发展广东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省内水陆交通的基础上日益兴旺的对外贸易,又给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濒江沿海地区的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好处,所以明朝政府一度实行的海禁政策,遭到当时有识之士的反对,特别是遭到商人和居民的强烈反抗,还出现了亦商亦盗的海上武装贸易集团,同封建统治者展开一场禁海与反禁海的斗争。迫使明朝政府在隆庆年间不得不解除海禁,允许商人出海贸易,允许外国商舶进入广州。直到鸦片战争前,广州商民对外国商人在广州的正常贸易都表示欢迎。仅距鸦片战争前几年,在英国下议院调查对华贸易的一次会议上,“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对于英国的可耻的鸦片走私贸易则深恶痛绝。1838年(道光十八年),广州发生了上万人自发地要求严禁鸦片的大示威。不过,自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沿海濒江重要口岸被迫开放之后,广州的对外贸易丧失了自主权和退居到全国第四、第五或第六位。广州这个外贸口岸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资本帝国主义从事经济掠夺的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