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日从省文物局获悉,新郑近期在建档中发现一件七音孔陶埙,这件陶埙保存完好,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呈淡青灰色,胎质坚密,击之有声,为国宝级文物。
埙是我国远古时代用陶土制成的一种吹奏乐器,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最早的埙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至今考古发现的实物,大多是商代的,有二音、三音、五音孔陶埙。从汉画像砖中可以看到,埙在汉代乐舞中仍十分盛行,以后就渐渐地淘汰了,但埙在各朝代的礼乐中,作为礼乐器仍然使用。在古代文献中,常把埙和篪两种乐器并提,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被古人视为代表着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
新郑出土的这件七音孔陶埙,通高10厘米、腹径3。3厘米、底径2。6厘米,正面参列5孔,呈“V”字形,背面横列二孔,孔径0。4~0。5厘米,锐上一圆形吹孔,直径1。5厘米,外形如鸡卵,完全不同于原始社会到殷代的几种陶埙,而且音孔排列有序。关于这七音孔陶埙的时代,有的专家认为是新石器晚期,或说是商代。根据吕骥的考证,七音孔陶埙的制作年代上限不会超过汉代,或是汉代以后的遗物。七音孔陶埙相对于六音孔陶埙,不仅音色更为浑厚、凄婉,而且增加了不只1个音,为研究探索我国音乐史提供了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