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以前,广东境内居住的是南越族和南越族的先民。
历代人口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汉语。起主导作用的古汉滞与原先居住在岭南的越人的语言长期接触,便逐渐形成了后来称为广州方言(粤语)、客家方言和潮州方言(包括海南岛方言)的广东方言。
自明朝设置广东布政使司之后,才有了全省的人口统计资料。据史籍记载,1381年(洪武十四年),广东的人口为3171950人。1749年(乾隆十四年),广东人口为6460638人,而到1909—1911年间(宣统元年至三年)累增至28010564人,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为30837403人。
广州(即今广州市)的人口,鸦片战争前夕约为100万人;1937年累增至124万人。
宋代以前,广东地旷人稀。中原人民的历次南迁,增加了大量的劳动人手,加速了广东的开发。到了清代,由于人口累增至2000多万,便又成为广东缺粮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代以后,广东境内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
黎族的祖先,周秦之际已在海南岛生息。黎族绝大部分聚居在今海南岛黎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小部分与汉族交错杂居在万宁、儋县、屯昌、澄迈、琼海、定安等县的部分地区。
瑶族的先民是古代百越族的一部分。秦汉以后,他们定居于粤北。现在,瑶族主要聚居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另外,还有散居在连县、始兴、曲江、阳山、英德、翁源、仁化、乐昌、怀集、阳春等县。
壮族(历史上称为“僮”)是古代百越人的后裔,大竞争是明代从广西迁来的,聚居在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其次是怀集。
回族主要居住在今广州市、肇庆市和崖县羊栏乡。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畲族的族称,最早见于南宋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该书称居住在闽、浙、粤交界山区的畲族为“輋民”。现在,畲族分散居住在今潮州、饶平、丰顺、海丰、惠东、博罗、增城、龙川、和平、河源、连平、南雄、乳源、始兴等14县市的山区。
满族是清朝派到广州驻防的满族八旗官员的后裔,主要居住在今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