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岭南文化 » 正文

凤岗清代铜锣见证天京沦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05  浏览次数:658
凤岗黄洞村一祠堂里保存的一面铜锣,竟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行军打仗所用的号令工具,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打南京时,此铜锣曾见证了守城太平军士兵如潮水般的节节败退并最终使“都城”沦陷

凤岗黄洞村一祠堂里保存的一面铜锣,竟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行军打仗所用的号令工具,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打南京时,此铜锣曾见证了守城太平军士兵如潮水般的节节败退并最终使“都城”沦陷。日前凤岗镇黄洞村田心围曾氏祠堂进行重新修缮时,发现这面距今逾百年、有着不寻常历史的古铜锣。     

铜锣曾见证天京沦陷   

据了解,这面铜锣是日前黄洞村田心围曾氏祠堂进行重新修缮时被发现的。据该祠堂管理人曾玉新介绍,此锣为田心围曾氏先人曾赞骠当年随曾国藩、曾国荃的湘军攻打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时所缴获的战利品,从军中退伍后,曾赞骠将铜锣带回乡收藏,后因其后人纷纷出国谋生,此铜锣被藏在了宗祠里,直到最近才发现。

曾玉新在祠堂内向记者展示了这面铜锣,记者观察发现,虽历经一百多年,但铜锣保存仍然完好,锣的表面较为粗糙,中间部位由于经常击打的缘故显得较为光滑,露出了铜的金黄色,铜锣较厚,试着用器物敲打一下还能发出浑厚且余音甚久的声音。据曾玉新介绍,这面铜锣重约10斤,直径约38厘米,周长120厘米,锣面深达4厘米,为手工打造而成。

据有关资料所述,鼓角鸣锣是太平军中不可或缺的号令工具,在太平军中专设有“典乐”衙,配备了“典乐官”、“典锣”、“吹手”和吹打乐器,太平天国颁布的官书《行军总要》规定:军民平时要“谙熟日夜点兵锣鼓、吹角、擂鼓号令”,佐将遇有紧急事件必须自己即刻前往者,必以鸣锣为号等。黄洞村民曾赞骠带回乡的这面铜锣,曾经伴随太平军将士冲锋陷阵,也曾见证了太平天国都城的失守,经历显得尤为沧桑。     

铜锣收藏者与太平天国将领同村    

据黄洞村负责编村志的郑官昌老人介绍,黄洞村历史上出了两个与太平天国有关的人物,一个是曾跟随曾国藩攻打南京的曾赞骠,另一个则是洪秀全的族侄、太平天国“左天将”,人呼“三千岁殿下”的洪全福,有意思的是,两个人分属两个对立阵营,战时你追我赶拼命厮杀,却不知道对方日后居然会成为同村人。

郑官昌介绍,古铜锣的收藏者曾赞骠是黄洞村田心围人,为当时的乡兵,咸丰元年,洪秀全起义,曾赞骠随其他乡兵被抽调赴广西狙击义军,后来,曾赞骠加入湘军,成为曾国藩的部下,追随曾国藩继续转战广西、湖南、湖北、安徽、南京等地。洪全福是洪秀全的族侄,自幼就陪伴洪秀全左右,充当其贴身侍卫,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洪全福跟随太平军挥师北上,累积军功晋封“左天将”,人呼“三千岁殿下”,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洪全福逃匿到凤岗镇黄洞村洪屋围,劈山建房,购置田地,自此隐姓埋名,成家立室。

曾赞骠随湘军1864年攻破南京后,又追随曾国藩征战了几年,当他几年后退伍带着铜锣返乡时,才听说黄洞村里居然住了位太平天国的将领,他立马跑去洪屋围看个究竟,岂料那时由于清廷追捕风声甚紧,洪全福在黄洞村住了几年后被迫离开,只身逃往香港,直到1910年7月在香港病逝,洪全福一直未再返回。(记者/陈志强通讯员/凌有福)

 
 
[ 文化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