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鹰雄流传于廉江市的良垌、安铺、横山等镇。廉江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旧称石城县,现为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总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
清朝咸丰年间,新华两家滩圩一带就有了舞鹰雄活动。至民国初年,电白人李季虎来两家滩设馆授武时,舞鹰雄已有较高的表演技艺;传至梁应清、梁卓锦时,仍只能在地面表演;到了梁荣章、梁宝琛,创造出能在4-6米高的木杆上表演,大大增加了高难技巧。既有较强的观赏性,又保留着浓厚的民间习俗。
廉江市竹园村舞鹰雄经过一百多年的承传与发展,表演艺术日臻成熟。1988年、1989年,竹园村舞鹰雄队先后参加了广东省首届和第二届民间欢乐节;2006年2月,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汇演暨云浮南江文化艺术节演出获得金奖;200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传说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生息在这里的先民,勤劳朴实,他们靠辛勤劳作,过上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生活,每年在他们庆祝丰收喜悦的时候,总招来民间的一些妖怪的骚扰,这些妖魔使出浑身解数,时而生风,时而起火,干扰人们宁静的生活,弄得此带人心惶惶。妖魔在人间的恶行,最终被天上的神鹰发觉了,于是,神鹰每在妖魔行恶时,总成群结队腑冲而下,像天兵降临人间,铲妖除魔,还村民一片安宁!此后,人们为了感谢及纪念神鹰的义举,采用了这一民间独特的艺术形式——舞鹰雄,加以宣扬,且世代传承。
“舞鹰雄”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从前雷州半岛东北部有座大山,山上飞禽走兽众多,其中鹰和雄常一起嬉戏觅食,甚是有趣。又传说鹰、雄能驱邪镇妖,给人们带来如意吉祥,因而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节日,村村户户都渴望着能有鹰、雄的出现。于是人们就模拟它们嬉戏相斗的情景,创造了“舞鹰雄”这种舞蹈形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当地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
“舞鹰雄”属大道具类舞蹈,鹰的造型特征是尖嘴、宽翅、利爪,机灵而勇猛。雄做成龙头凤尾,金钱豹身,麒麟角,显得强悍威武。表演的套路大致为“醒鹰雄”、“格斗四门”、“洗脸漱口”、“过桥”、“采地青”和“采天青”等,其中“采天青”动作惊险,难度最大,是整个舞的高潮。据竹园村年将九旬的老人陈兆明(舞蹈队中年纪最大者)介绍:大约在清朝咸丰年间,这一带就有“舞鹰雄”的活动了,但一直只能局限在地面舞蹈。传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故的老人梁荣章,在原有的基础上,制作了一支4米高的木杆,把鹰的表演者顶上空中,在没有任何保险措施的情况下,肚顶木杆,做高空平衡旋转和采青的高难动作,大大提高了鹰雄舞的表演水平。
“舞鹰雄”流传于雷州半岛已几百年,竹园村的“舞鹰雄”以高难度著称。这一民间艺术,自古以来,源远流长,在当地一直延续至今。
舞鹰雄是由三人组合,轮番交替,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舞动中的大跨步、大跳跃、高站立,都是高难度动作,颇费气力。因此,要求扮鹰者力气过人,基本功要扎实,尤其用木杆支撑在5至6米的高空舞动时,扮鹰者的舞技要十分娴熟,理毛、动爪、蹬腿、展翅等动作,均在高空中完成,因此,要求地面上负责支撑的人员,每人双手要用力把扶着木杆,上下力量保持均匀平衡,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丝毫闪失,随时都会发生意外。
舞鹰雄的整个过程,贯穿着抓、扑、登、立、飞等一系列动作,每个动作灵动有力,一招一式,从神、形、态看来,活灵活现,与鹰不无两样。
据广东省民间艺术师、竹园村鹰雄班的班主梁宝琛师傅介绍,近年来,鹰雄班以精湛的技艺,赢得了观众的赞美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多次参加了省、市文化部门举办的乡俗民间文化艺术比赛,荣获了诸多项金奖。此外,舞鹰雄近年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民间艺术奇葩,近年被广东电视台以及中央电视台多次派记者下来进行现场拍摄录制在省以及中央媒体进行播放。去年7月,舞鹰雄还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演出周的演出表演。近年来,竹园村舞鹰雄这一民间艺术,还被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地邀请前往表演。此外,他们所在的乡镇,先后被广东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授予“舞鹰雄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