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正在翻新的留耕堂修缮工程现场,工人在拆除仿红砂岩混凝土地面时,挖掘出一件保存完整的古雕花石刻构件,初步判断属明代雕刻风格。
该雕花石刻是工人在拆除祠堂第四进天井仿红砂岩混凝土地面时发现的,长1。6米,宽、高分别为42和60厘米,前后两侧花纹一致,无碑身。
经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副馆长、文物保护专家李继光的初步鉴定,此出土文物应属明式石刻装饰风格的碑座基石,其材质与留耕堂主构件的砺石(火山灰水成岩,俗称“鸭屎石”)材质相同,花纹雕刻的工艺水平也与祠堂其他石刻构件相一致,文物价值颇高。
据历史资料记载,从清代建立至康熙中叶,国势甫定,大多礼制国法仍沿用前明制度。作为番禺名宗大族祖祠的礼制建筑,留耕堂的建筑形制与装饰对应的等级,可用明万历朝《大明会典》中的“品官家庙”制度考定。因此,有关专家表示,新出土的雕花石碑座被鉴定为明式雕刻工艺,出自明代或清初都有可能。
2009年10月,留耕堂主体修缮工程施工队进驻留耕堂。经过18个月的精心整饰,建筑主体的屋面修缮、木件翻新、青砖墙身的清洁和修补、蚝壳墙的修补、加固和灰塑装饰等工程已相继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全祠地面的挖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