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岭南文化 » 正文

追寻叶问 佛山咏春誉满全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30  浏览次数:688
祖庙叶问堂摆放着叶问塑像,供后人瞻仰。禅城区舍人大街29号叶问故居。看罢《叶问》,荡气回肠的主旋律至今还萦绕耳边。

祖庙叶问堂摆放着叶问塑像,供后人瞻仰。

禅城区舍人大街29号叶问故居。

看罢《叶问》,荡气回肠的主旋律至今还萦绕耳边。影片中的叶问,外表斯文羸弱,功夫却实在了得,其咏春拳法一招一式透着儒雅,喜不过,怒不愠,彰显宽忍沉稳、不逐名利、浩然正气的内在修行,行走于尚武成风的佛山小背景、抗日救亡的中国大背景下,铸就了另一种穿透力。故人驾鹤西归,往事已成追忆。一部电影《叶问》,继李小龙之后,再度掀起佛山咏春风潮,网民高呼“ 佛山人应该看《叶问》”,不少网友还专程来佛山寻访“武馆街”,追溯叶问的身影。中国南派武术主要发源地佛山,再次被天下聚焦。

◎开栏语

传奇佛山,陶醉天下。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著名的武术之乡、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商贸名城,以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独特的风情,书写古今传奇,名满九州四海。为了传承千年古镇的传统文化,发掘本土特色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历史典故和奇人轶事,弘扬“敢为人先”的佛山人精神,今日起,本报与陈太吉酒厂联手推出历史文化专栏——《陶醉天下》,用新立意、新视角打造新佛山人的“人文博览窗”,老佛山人的“掌故怀旧馆”。敬请垂注。

佛山“武馆街”:

武馆林立的浓缩版

电影《叶问》一开始便把镜头聚集在“武馆街”,这也成了电影中“武术之乡”佛山的一个重要标记。因而《叶问》上映之后,网上涌现出不少追寻“武馆街”、追寻叶问的帖子。  

“佛山武馆街”安身何处?记者翻查史料,并没有发现有关“武馆街”记述,但当年佛山武馆林立却是事实。叶问第一批嫡传弟子、现年90高龄的郭富老人回忆说,以前佛山几乎每条街都有武馆,是商家老板出于保护自身和财产安全需要出钱聘请的,武师的性质近似于今时的保镖。“不仅城里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村子也请武师教族人功夫保护族群。”

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梁诗裕的观点也印证了郭富老人的说法,“明清民国初年,佛山武馆林立,尚武成风,其根源于佛山当时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梁诗裕说,明清史料笔记中记述,当时的佛山“商贾丛集,圜阓殷厚,冲天招牌,较京师尤大,万家灯火,百货充盈,省垣尤不及也。”比北京、广州都发达,影片中那条商贾繁华的“东门市场”商业大街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盛况。

“商业发达,自然就会衍生出行业内、行业之间争夺市场,以及争夺运输、原材料等资源的矛盾,那怎么解决呢?当时一般就雇武师用武力解决,应这种需求下,本土逐渐催生了大批武师,外地各宗各派也争相流入佛山,佛山‘尚武成风’由此而来。”梁诗裕说。这印证片中来自北方的“金山找”所说“在佛山开武馆要拿点本事让人看”,因为这样才会被商家老板相中。

可以说,片中的“武馆街”是将当时佛山武馆林立现状的浓缩版。据郭富和梁诗裕二人所言,佛山的武馆主要分布在筷子路、福禄路、普君墟,还有当时佛山精武会附近等处,现在基本湮没了。

叶问拳馆:

淹没都市繁华中

“言武术必谈少林,说咏春必称佛山”,咏春的种子虽不是源于佛山,然佛山尚武的土壤使得咏春在此生根发芽,历史上有名的咏春拳大师都集中在佛山,其中包括梁赞、叶问等。据统计全球习咏春人数多达200万,大多数都是佛山咏春大师的传人,咏春自此与佛山连在一起。

民间素有“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的说法,叶问所传弟子在全球传承咏春拳和中国功夫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包括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龙。为此,网友们在寻访“武馆街”的同时,也在寻觅叶问在佛山留下的“印记”。

叶问原名叶继问,1893年生于广东佛山,佛山桑园叶氏家族人,家境殷实。其故居位于现今舍人大街29号,清代建筑,砖木结构。记者日前寻访,其故居尚在,为市民居住,跟影片中的豪华庭院相比,现实的叶问故居相差甚远,没有雕花楼阁,青瓦砖房,基本混同于普通民居。也许,故居经过了改造,与主人低调朴实的为人风范一脉相承。

除了故居,最令人向往的当然是他授徒的地方:叶问拳馆,位于永安路169号,民国建筑,楼高二层。此处原是他的好友,民国佛山花纱巨商周清泉的“联昌”花纱店。日军占领期间,叶家产业受侵占,生活相当困窘,多亏周清泉不时接济,为报其恩,叶问于1941年至1943年间在花纱店仓库内教周清泉的儿子周光耀、侄子伦佳,以及郭富等7人学拳,他们是叶问第一批弟子,也是在佛山的惟一一批弟子。

记者走访发现,叶问拳馆现已拆除,变成东方广场商住建筑群,而市博物馆的叶问堂内还保留有未拆前的一张旧照。

宗师寻根:

聪慧好学尽得真传     

叶家为佛山望族,书香世代,尊儒重教,片中的“叶问”是最好的诠释,虽然身怀绝技,却内敛谦逊,从不声张夸饰。不过,少时的叶问却是调皮好斗,一度让父母很伤脑筋。

郭富老人回忆,叶问小时候天资聪颖,但体弱多病,7岁时适逢咏春大师梁赞的得意弟子陈华顺(人称‘找钱华’)租用叶家桑园的叶氏宗祠设馆授徒,叶问沿路上学总会看到陈华顺在那授权,咏春独特的近身搏击招式吸引着他,于是便向陈顺华拜师,‘我唔教人的,俾钱我先教,你回去搵父母要五十两白银来啦!’(当时学习咏春收费颇高,一般仅富家子弟能学)”。郭富说,五十两银子在当时可以买田置地。叶问未加思索拔腿就往家里跑去问母亲要钱,母亲也没细问就拿钱给孩子交“学费”。陈华顺被叶问一家的诚意打动了,偷偷地把五十两银钱还给叶问母亲,免费教叶问咏春拳。

郭富说,叶问悟性很高,勤于练武从不偷懒,且善于思考,陈华顺很喜欢这个弟子,甚至将藏在枕头箱底的药书和武术书送予叶问。6年后陈华顺去世,临终前还叮嘱其弟子吴仲素继续教叶问,吴受师傅所托,尽心尽力教叶问。“可以讲,叶问尽得陈华顺的武术精华了。”

“不过,叶问少时却十分调皮,受当时佛山武术氛围影响,他学了咏春,常常在学校跟同学比试切磋,同学哪是他对手,于是闹得同学家长常常登门要‘汤药费’,令父母很‘头痛’。”于是,叶问15岁时(1908年)被父母送往香港读书,远离佛山这个尚武斗勇的氛围。

虽在香港,但叶问对武功的痴迷丝毫不减,在同学的指引下,了解到一位梁姓老先生武艺高强,便常常去找其切磋,施展其自认为难以破解的招数,没想到都给老人家轻易化解,还将他重重地抛在地上。如此三次,叶问就不再找老人了,闷在屋里思考老人的招式。老人见叶问不来,便派人找他来,叫叶问耍耍其学的武功。结果一看,老人便笑问:“你师傅是不是陈华顺啊?他还有一个弟子叫吴仲素,你的功夫从他们那里学的吧?”叶问当即打了个嗝:“老人家您怎么会认识我师傅师兄?”于是老人家告诉他一个让他既惊又喜的名字:梁赞。此人正是梁赞的次子梁璧。于是叶问跟梁璧学咏春近四年(1909~1913)。“跟陈华顺一样,梁璧深爱这位勤奋聪颖的弟子,悉数将其拳术教予叶问。”郭富说。记者日前在市博物馆的叶问堂里,看到梁璧赠给叶问家传药谱、穴位书,可见梁璧视叶问为继承人了。

高徒追忆:

侠之大义感染后辈

1914年,叶问回到佛山,在佛广两地的军警界工作,17年间逐渐闻名于南国武林。但叶问并没有像其他武师那样设馆授徒,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在武馆林立尚武成风的民国佛山,各路奇侠大张旗鼓地传扬自己武艺时,叶问还是沉静地“隐居”于热闹的武林之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江湖之远,无为而有为。

郭富坦言,师傅虽然名声很大,但他为人十分低调,“举止斯文大方,神色和悦,如果上街,不认识他的人只会当他是私塾老师或者掌柜先生,绝对看不出他是位武师,深藏如此高的功夫。”

“师傅认为,习武重在德,心不正是永远入不了门的。”郭富说。

郭富是入门最迟的一个,也是七个徒弟中最穷的,但却最终成为获得叶问真传。与其说是技好,不如说是心正。“入门第一天,师傅就让我和其他徒弟过招,但我哪是对手,经常被打被摔,连喘气都痛。”但即便是这样,郭富咬住牙,没吭一声,反倒积极去“讨打”,认真研习。与富家子弟相比,郭富的宽忍叶问看在眼里。

由于用心钻研,郭富深得叶问喜欢。1945年,他失业回南海平洲夏教堡老家(即现居地南海平洲夏北村文林里),没想到叶问竟然每隔两三天就步行来找他,更没想到师傅把自己秘藏的咏春拳谱、药书一部接着一部地带过来给他翻抄,并从旁解释教授,甚至将咏春三大秘技悉数授予。

虽得真传,郭富却一如叶问行事为人相当低调。为怕张扬,还一度“隐姓埋名”,以“无牙佬”的“代号”作遮掩在广州南方大厦工作。叶问宗师去世后,儿子叶准、叶正以及很多咏春弟子多次到广州寻找郭富,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回。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郭富退休还乡定居,那些寻根的人才有了“着落”。

“习武不能拿来当资本欺负别人,非必要时都不应张扬外露,要包容,忍耐,守得住自己,但若涉及正义大原则一定要站出来。”这是郭富一直教导给子弟的原则,关门弟子何满聪、彭宗良、李兆昌说,这种原则已经内化成他们为人处事的一个坐标:忍耐而豁达。

如今,郭伟湛(郭富的儿子)和李兆昌现在各自村中设咏春拳馆,收费很低,甚至还免费教拳,目的就是希望让忍让豁达同时正气的咏春拳品格感染后辈,远离不良习性,强身更学做人,“这是父亲的传承咏春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郭伟湛说。

佛山咏春:

枝繁叶茂誉满全球

《叶问》热映,在佛山再度引发咏春热潮。郭伟湛和李兆昌也表示最近就多了近20人来习武,但他们说 “咏春拳热”早在李小龙时代就开始了。

据佛山市武术协会主席薛棉本介绍,全市大约有50家咏春拳会,其中禅城最集中,约30家,“每年都有好几百外国人慕名到佛山学咏春拳。”薛主席介绍,“从2006年开始,中国武术协会和佛山市政府联合举办‘佛山国际咏春拳黐手擂台赛’,去年是第二届,参赛人数仅外国参赛者就比第一届多了三四倍。”

但由于咏春派别繁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咏春向规范体育的方向发展,阻碍其向校园等更宽泛的范围推广,所以武术协会目前正和佛山科技学院体育系合作研讨,整合出一套规范性的咏春拳。“统一标准动作,就相当于有了统一教法,学者容易领悟掌握,在此基础上,也不妨碍学者根据对门派特色的喜好而继续深造。”

叶问生平简介

■1893年10月10日出生于广东佛山;

■1898年在佛山桑园大街云草私塾读书;

■1899~1905年在佛山桑园叶家宗祠随陈华顺(梁赞的得意弟子)习咏春拳;

■1905~1907年遵师嘱在佛山普君墟线香街吴仲素武馆学技,当时在武馆习武的还有阮奇山、姚才等,此后叶问和此二人被誉为“咏春三雄”;

■1908年赴香港求学,就读于赤柱圣士提反书院;

■1909~1913年在香港随梁璧(梁赞次子)深造咏春近四年;

■1914~1931年在佛山、广州的军警界工作,并闻名于南国武林;

■1937~1945年生活十分艰难,幸赖好友周清泉不时接济,为报其恩,与1941年至1943年间在佛山永安路联昌花纱行内教周光耀(周清泉之子)、郭富、伦佳等学拳。这七人成为叶问第一批门徒;

■1949年经澳门到香港;

■1950年在香港九龙大南街饭店职工总会开设第一个咏春班,弟子梁相、骆耀等在此学拳;

■1953~1954年于香港海坛街设拳馆,弟子有王桥、王作、伍灿等;

■1955~1957年将拳馆搬至九龙油麻地利达街,功夫巨星李小龙在此处学拳;

■1957~1962年将拳馆搬至香港李郑屋村,弟子有麦普、杨熙、梅逸、何金铭等;

■1965~1972年返回通菜街住所,因年事已高,只作个别教授;

■1968年主持成立香港咏春体育会,此乃香港政府承认的第一个武术团体;

■1972年牵头成立叶问国术总会;

■1972年12月1日病逝于香港通菜街家中,享年79岁;

(资料来源:市博物馆叶问堂)

文/本报记者 麦凤庄

图/本报记者 孙海庆
 

 
 
[ 文化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