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处丘陵地带,北面靠山,南面向水、靠海。水乡多,土地肥沃,幅原广阔,虽然缺乏矿产资源制肘了广州的重工业发展,但又为广州提供了繁多的食物资源,再加上处于祖国南大门的广州,南来北往的商旅,源源不绝的商贸往来,贾客盈门,更促进了广州食文化的发展。“食在广州”就是因此而来的。
广州以美食而闻名于世,曾经有外国人在游记中写到:“在这里,鹅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大,要好……很多蛇被捉来当美食用”,广州人也自夸广州的菜馆菜式之多,一个人即使待一年也吃不完。
广州小吃可分几类:如油器类、粥品类、粉面类、糕点类、甜品类、粽子类、杂食类等,每种小吃都有不同的风味。
沙河粉 风味百变米制品
用米浆蒸成薄粉皮、再切成带状而成。盛行于广东、广西、海南,以广州市沙河出产的最著名,故名。因它是用白云山上的九龙泉水泡制的,所产的粉薄白透明,爽软韧筋兼备,炒、泡、拌食皆宜。近年来,沙河饭店将菜汁、红萝卜汁渗入粉浆中,制成彩色沙河粉,另有特色。
传说,早在前清末年,广州北郊沙河镇上有家义和居小食店,店主樊阿香夫妻俩,早上卖白粥油条,中午卖家常饭菜,生活倒也过得平平稳稳。一天早上,店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有气无力地倒在门前青石上。阿香不禁心起恻隐,便叫妻子送去热粥。老人推说没钱不能白吃,阿香便道:“本店虽小,但对老人家,这白粥一向是免费的,你就放心吃吧!”谁知自此以后,老人几乎天天出现,阿香夫妻也不嫌弃,照样施舍。
忽然有天,阿香不幸得病,茶饭不思,一卧不起,小店只好歇业。中午时分老人又出现在店前,当得知阿香病情时,便说:“阿香哥粒米难进,病自然难愈,今天就让我做碗好吃的给他开胃吧!”老人稍加思索后,即用从山上引来的泉水浸泡大米,熟练地磨好米浆、烧好开水,然后把米浆薄薄舀进竹匾上蒸。一会儿,米浆成了粉皮,老人揭皮切条,加葱盐香油,送到病人床前。阿香顿时食欲大开,几碗下肚后,病情果然好转,再三道谢后自然问起老人来历。
原来老人本来竟是宫中御厨,只因性格耿直,不慎得罪慈禧太后,侥幸中逃出北京,自此隐姓埋名,四处躲避追缉。老人说:“此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我在此镇已停留多时,再不走恐怕就要连累主人家了!”言毕就走,以后再也不见人影,但义和居的沙河粉却从此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