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绵600米的文德路两边,尽是古玩字画、纸砚笔墨的新老铺头。
孙中山文献馆红砖绿瓦的围墙虽略显陈旧,但保存完整。
当年有广州古城“龙脉”地标之称的番山亭。
广州名片 故里名街系列总第50期
候选名片49号
文德路
提名辞
文德路是广州经营古玩、字画、陶瓷、裱画的黄金地段,是驰名省内外的“古玩字画一条街”。
索引
文德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便是全国著名的文物古玩街,当时是与北京琉璃厂、南京夫子庙和上海城隍庙齐名的“文化第一街”。600多米长的街道上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今这里还出现了很多前卫新派的作品。
地理
文德路位于广州越秀区中部,北京路以东300米,呈南北走向,全长600多米。文德路是古代广州城中轴线,北起中山四路城隍庙旧址,南至万福路直通珠江边,中间以文明路为界,分为文德南路和文德北路。乘坐地铁1号线到公元前站或农讲所站均可到达。
与繁华的北京路近在咫尺,漫步到文德路时,发现的却是另一种情景:百年老榕枝繁叶茂,隔绝了刺眼的阳光和喧嚣。书画家在榕树下摊开宣纸,落笔时气定神闲,吸引三五学生哥驻足观看。延绵600多米的文德路两边,尽是古玩字画、纸砚笔墨的新老铺头,人们搬着桌面大小的字画,横穿在这条千年古道上。
唯心
一个城市给自己的情书
再沉闷乏味的人,写情书时也会调动体内所有的文化细胞,将浪漫化成诗词歌赋,从头发纤维到脚趾末端充满文人气息,墨香浮动。情书,是将凡人变成诗人的最快速而有效的途径。
文德路,是这个城市给自己的一封情书。但这并不是一封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宣言,事实上,写给自己的情书,通常像絮语多于情话,在“文脉”以外,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生活的细节。就如同铺下一张宣纸,研好墨,提起毛笔,写下“吾爱:院子里的桂花开了,满室芬芳……”
北宋庆历年间,文德路被称为“学府东路”,原为文人雅士吟诗论事的地方,后来逐渐形成展示、交换私有珍藏品的场地。发展至今,文德路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古玩字画一条街”,同时也是广州市十大文化街之一,它还另有一称,为“广州‘文脉’所在”。
有人说,广州工商并举、藏富于民,诸多的生活习俗与观念都来源于“商性”,仔细想想似乎确实如此,文德路便是很好的例子。在这里,“文脉”与商机是重合的,这条街上容不下孤芳自赏,你必须是商业的,或者满足专业必备,或者满足生活需要。许多年前我曾住在中山四路,对于我这行外人来说,文德路与临近的文明路、德政路没什么两样,典型的广州旧城区街道,一样的狭小拥挤、杂乱无章。那时候致美斋还没有拆,一走过中山四路与文德路交界的地方,就可以闻到空气中有酱料的味道,又常可见到闲散的老广州坐在路边喝茶聊天,众多的公交车挤进这条小路上,一到下班时间便塞个水泄不通,生活气息浓郁。如果坐车经过,透过车窗玻璃总能瞥见临街的字画店挂在外墙上的字画框掠过的光影,时有市民过来,买画,裱画,定制画框,与花上几千元几万元购买字画的商人擦肩而过,热闹但却波澜不惊。
作为一条著名的文化街,专家们的批评是:经营布局分散、文化含量较低。据说越秀区大塘街拟投入3000万元复建文德路千年文化老街,13中前总建筑面积185.39平方米的沿街临建商铺将可能拆除,修整为长形步行广场,并一直与孙中山文献馆前广场连通。不可否认,所有的改造总是抱有善意的目的,而关于未来的设想总是美好的,但这整齐统一的规划是否便是最好的高度?“仰望到太高贬低的只有自己”———《给自己的情书》里是这么唱的———“别荡失太早,旅游有太多胜地”。
生活化的街区,更是一种胜地。 □刘毓
街春秋
文化之旅始于明清
一度成为读书人成就功名之路
文德路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后汉书·地理志》称:“番禺县以有番山禺山得名”。番山位于今日文德路孙中山文献馆内,禺山原址在今文德路市一宫,南汉国定都广州期间,削平禺山修建离功别苑。后来宋军攻陷城池,将宫署烧为灰烬。宋庆历年间,朝廷在南汉王宫废墟的基础上,修建了广府学宫,其规模历代不断扩展,到了清末,广府学宫已成为“岭南第一儒林”。今日的中山文献馆、市一宫、文德路小学都是当时广府学宫的版图。
文德路的前身,是明清时期的府学东街,因位于广府学宫之东得名。1918年建马路时,府学东街被扩宽成15米的马路,因其东侧有文德里,故名文德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文德路以东数百米兴建了广州贡院(现中山图书馆一带),当时科举考试,文德路是两广地区举行乡试的场所,全省读书人来省城会考都会来此,文德路成为读书人心目中成就功名之路。随着考生的云集,也就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商业。清代,文德路已成为“文化一条街”。文人雅士都喜欢来这里买笔墨纸砚等文具,搜购各种古籍善本。上世纪初,辛亥革命成功,科举制废除,广府学宫结束了它的使命。但这块文化宝地并非就此退出历史舞台。1929年,广州政府筹建市立中山图书馆,即今天的孙中山文献馆,把地址选在了学宫内番山前的空地上。延续着这漫长的文化之旅。
曾是广州“外销画”发源地和集散地
18世纪在广州兴起的“外销画”,使文德路声名鹊起,也成为了商业聚集地。本地画师采用西方的绘画技术及绘画材料,采用油画、玻璃画、水彩画等多种方式作画。画中的人物、房屋、事件等,多半展示的是华南以及中国的社会风貌,作为一种全新的中西合璧的绘画,深受西方人士的青睐。由于作品专供国外市场,又被称为“中国贸易画”或“洋画”。外国旅客回国时往往会购买一些画用于馈赠或者收藏。在欧洲博物馆,外销画往往被视作收藏珍品。
如今,文德路虽仍是广州“文化第一街”,但其面临升级改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日前,越秀区政府欲出资3000万元复建文德路,这条千年的文化古街正静静地等待着将要发生的一切。
现场传真
字画街 隐匿在闹市的千年文脉
文德路经营字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时至今日,文德路上依然随处可见文人即席挥毫。在老字号听雨堂门前,鹤发童颜的老板李德贵正摆开文房四宝在帮一家面店题字。只见宣纸上“香飘溢擔”四个字圆润饱满,李老板时不时扭头看看挂在他身后的那幅“失败品”,在纸的空白处细心计算着落款的字距。
文德路上有古玩字画店300多家,包括手绘的国画、书法、油画作品、印刷海报、灯箱画等高中低档装饰艺术品一应俱全。若是肯出大价钱,还可联系到一些名家单独为你作画,据文德文化商会会长郭建基介绍,这里大部分还是以青年艺术家的中低档作品居多。
要找到高档艺术品,就不得不提及广州市文物总店。这是由解放前多家古玩店公私合营而成,包括郑板桥、张大千的书画作品,以及隋、元时代的陶瓷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文德楼 周总理夫妇的革命遗迹
顺着文德南路往南走,在字画街的尽头转左,便来到文德东路的文德楼。这是一间三层高的中西合璧式洋楼,米黄色的外墙已经逐渐剥落,露出红砖。但从铁门上的欧式雕花,和外廊的罗马式门柱,仍可窥见当年的气派。1925年,担任广东区委、军委主席的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就住在文德楼。后来在文德楼居住的还有李富春、蔡畅夫妇等。1926年3月20日凌晨,海军局长、代理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就在文德楼被蒋介石逮捕,开了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的衅端。
据金山老华侨后代赵均濂介绍,上世纪30年代,华侨纷纷回国投资,在文德路、北京路一带兴建大量华侨公寓,建筑吸收了西式风格又保持岭南建筑通风隔热的特点。如今的文德东路和六和新街,连片的南洋风格排列式住宅,都已经被“穿衣戴帽”所覆盖。只有屋内红灰相间的菱形花街砖,和两米高的窗户,述说着当年的“海归”气派。
万木草堂 老书院修葺一新讲新学
来过文德路很多次,但要找到万木草堂还是颇费周章。从中山四路东鸣轩后面一条叫长兴里的巷子进去,在高楼大厦包围中,一间三进式青砖大屋出现在眼前。不过牌匾上写的并不是万木草堂,而是邱氏书室。
据老人讲,邱氏书室原是邱姓族人赴省城赶考时寄宿之地,始建于1804年,比陈家祠还早50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租借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了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解放后,万木草堂变成了锁厂,随后又变成了居民居住的大杂院。如今看到的万木草堂,除了地上的部分石板和梁柱的石基是原来的,其余都被翻修过。
进了大门,绕过一道窄门,便可看到当年康有为教学的课堂。学堂正中挂着孔子的画像,左右挂着对联“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如今这里门可罗雀,再不见当年万人求学的场面。但在短短600多米的文德路上就有5间学校,这也算是继承了千年的文风。
隔着一条小巷,草堂对面的居民楼青砖裸露,墙角种满了绿色的植物,岭南大书法家秦鄂生的故居便在此,故居门外的牌子上写着“莲花室”,据秦家后人秦枝三介绍,因为阿婆名字里有个莲字,爷爷将此屋命为莲花室,而整座楼已经有上百年历史。
番山亭 被世人遗忘的古城第一山
文德路81号便是孙中山文献馆所在地,红砖绿瓦的围墙虽略显陈旧,但保存完整。进了大门,昔日的广场如今变成了停车场。据说广场上的大叶榕和楸树是清代产物,两棵树的枝叶覆盖住了大半个广场,衬得后面的孙中山文献馆更加幽静。
文献馆的北面,隐藏在职工宿舍楼中的一条楼梯通向秦汉时期的“广州第一山”———番山。由于南汉扩建城区,番山被铲平,此时的番山仅用30级楼梯便可登顶。宋代人建造的“九思亭”,除了外形尚存,如今已变成钢筋水泥的番山亭。而“番山亭”三个子字却没在亭上,不知道遗失何方。亭子四周堆散着破碎的瓷片和乱石,两只生锈的垃圾筒被随意弃置在杂草丛中。正对亭子的居民楼同样颓败,屋外公用的水池已青苔纵横,水龙头锈迹斑斑,似乎这里已经被遗弃多年。要知道,番山亭当年可是有广州古城“龙脉”地标之称。
从文献馆出来,对面的字画街上已经架起了脚手架,它身后正在建设华南最大的字画交易市场。不久,字画街的所有商铺都将搬入东方文德广场,届时,千年的字画街将会搬入高耸气派的写字楼当中。
万木草堂如今门可罗雀,再不见当年万人求学的场面。
街·坊
难忘儿时到致美斋打酱油的时光
◎讲述人:曾宪淳(62岁,文德西路的老街坊)
谈起文德路,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山四路与文德路交界处的一家百年老号———致美斋,一间前店后厂式的酱料铺。
致美斋始创于清朝嘉庆年间,创办人刘守庵生于书香之家,是一名八旗子弟。致美斋的添丁甜醋、小磨麻油都是享誉海内外的酱料产品,以前从文德路上走过,百米外就可以闻到酱料混合的香味,令人垂涎。
我读小学的时候,妈妈经常叫我去打酱油,那时没有冰箱,酱料是一点一点地买,有时甚至是临开锅前妈妈才告诉我要买哪些酱料,每次买的不多,买一块腐乳都有交易。店家会拿个竹板挑一个大拇指头那么多的面豉出来,用旧报纸一角包好,让小孩子拿着回去。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致美斋里面那装酱料的一口口大缸,足足可以站两个人进去。缸面用木盖或玻璃盖封住,缸旁边挂着一排量斗,用竹筒加一条柄做成,不同的容积用不同的斗,分别有一斤、半斤、一两、二两等。那时人人打酱油都是自带瓶子,从大缸里舀出来的酱油,会通过漏斗流进玻璃瓶里。打酱油、买面豉都是小孩子的专利,如果想关心人家的小孩懂事了没有,广州人一般会问:“你屋企的细路小孩识得买面豉未?”因为很多家长都认为,买面豉是步入社会的第一课。不要以为这很简单,以前同一条街一小朋友就闹出了大笑话。妈妈叫他去买南乳,他就不停地重复念着“南乳南乳”,谁知去到酱料店,竟然念成了“鱼腩鱼腩”,店家说我们这里没鱼腩卖,小孩只好灰溜溜地回了家,一家人为此笑足一个星期。
很可惜,这家骑楼街下的百年老号在上世纪末就已经迁走了,那种酱香四溢的时光也难再现了,有时我想,在其原址挖一块泥土不知还能不能重温到酱料的香味呢。
街·道
复兴文德路,文气、商气、人气一个都不能少
◎发言人:郭建基(广州市文德文化商会会长)
广州名片:你认为文德路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郭建基:人气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其中人气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作为一条文化街,文德路上住的文人已越来越少,而老城区也日益空心化,具体表现为停车位紧缺,经营产品档次低、缺乏龙头品牌商企等等。
广州名片:你怎么看待文德路未来的发展呢?
郭建基:我们很有信心。根据我们从政府部门获得的消息,明年亚运前,文德路中段将会跟北京路打通,将北京路日均60万的人流,从名盛广场、府学西街、孙中山文献馆一线引到文德路,并投入大量资金对文德路进行整饰,使文德路更加具有岭南文化品位。区域附近的城隍庙、南越国宫署遗址也相继落成,明年底前,华南地区最大的文化商品交易中心——— 东方文德广场将会在文德路上落成,届时,三多轩、荣宝斋等老字号都会进驻、商场内附带800多个停车位,将有效缓解文德路停车难的问题。未来的文德文化街,规划发展上更具扩展空间;商业规模上将会是目前的数倍;商品品种上更加多种多样,高中低档并存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行业地位上将更有影响力,重新树立龙头引领作用;文化味道上将内涵更加丰富,更有岭南文化品位。文德文化街,将会是一条集商贸、文化、旅游、居住于一体的文化街。
广州名片:请问该如何提升文德路的“文气”呢?
郭建基:我们要求东方文德广场设置大众的艺术家展览平台,吸引青年艺术家在文德路聚居,希望把从前流失到深圳大芬村和浙江义乌的画商都引回来,形成一个产学销一体化的链条。目前这一建议已经获得政府部门和商家的一致认可,这个艺术家公寓明年前将会在文德路上建成。我们相信,明年将会是文德路近代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造,也是最不容错过的一次发展机遇。
文德路乃广州“龙脉”所在
◎发言人:黄楚淇(著名堪舆学家)
广州名片:请你从风水学上分析一下文德路与广州“龙脉”的关系。
黄楚淇:风水学上把山看作是龙,广州城的“龙脉”是从昆仑山向下向南延伸到帽峰山、白云山,而龙头的所在,则是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的位置———象冈山。龙身北倚附连绵起伏的九连山,南临浩瀚的大海,罗浮山在左,青云山在右,共同组合成广州城的风水格局。
广州城的“龙脉”从城内一直延伸到江西。而象冈山至越秀山到白云山一线,都属于广州的“龙脉”主干,山脉延伸下来,就是广州的传统中轴线了。中轴线北起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到中山纪念堂、广州市政府、人民公园、教育路、北京路、自天字码头一直延伸到海珠广场。所谓“内气萌生,外气成形”,位于北京路旁边的文德路依偎并承接着广州市“龙脉”不断扩散出来的生气,成为无论是人文或是生气都是极为兴旺的地灵之所。而这里也一直是最能产出人杰的地方。
撰文:本报记者 吴广宇
摄影:本报记者 谭伟山 实习生 孙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