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古城墙、城廓有关的
大北(越秀区): 明、清两朝城墙大北门在此故名。
小北(越秀区): 明、清两朝城墙小北门在此故名。
文明路 (越秀区): 清代时,广州老城墙建有文明门而名,1922年因扩建马路拆去城门。
大德路(越秀区):清代时城南有归德门,1921年拆去扩建马路取名大德路。
双门底(越秀区): 在承宣街,此地处番山、禺山之间,南汉王刘 凿通叠石建双阙于其上。宋时改双阙为双门,居民居其下,皆曰“双门底”。
朝天路(越秀区): 宋代广州的西城门为朝天门而名。
南关(越秀区): 清代广州南门之一———永清门之南故名。
大东门(越秀区):曾为城府东门而得名。
靖海路(越秀区): 因有城门靖海门而得名。
西澳(荔湾区): 因宋时地处海湾又是城西,故名西澳。
西关(荔湾区): 明、清时处城之西部而名西关。
二、与官署、社团有关的
都府街(越秀区): 现省府南面、市府东面的正南路都府街,是羊城自古以来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历代的最高权力机关就在这一带。
德政路(越秀区): 路南原为清代番禺县衙门,以表示官府衙门要行德政,有德于老百姓之意。1930年扩建马路时衙门被拆。
法政路(越秀区): 因昔日法政学堂在此而名。
将军路(越秀区): 清代广州将军衙门在此。
仓边路(越秀区): 以前铁税、盐税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走私铁、盐是要杀头的。所以食盐由官府统管,仓边路一带以前就是盐仓所在。
署前街(越秀区): 因旧时广州警察署在此而名。
一德路(越秀区): 因明清时有一德社学而名。
后楼房街(越秀区): 因此街在清平南王尚可喜府宅后面。
三、与所在地建筑物或名胜古迹有关的
万福路(越秀区):明、清时为广州城南,附近有万福桥而名。1919年扩路时城墙拆去,万福桥也没有了。
四牌楼(越秀区): 因明代时建有惠爱坊、孝友坊、忠贤坊、贞烈坊四座牌坊而名。1954年改名为解放中路,但不少广州人仍习惯称四牌楼。
六榕路(越秀区): 因有六榕寺而名。
光孝路(越秀区): 因有光孝寺而名。
净慧路(越秀区): 因东有净慧寺(即六榕寺原名)而名。
越华路(越秀区): 因有越华书院而名。
盘福路(越秀区):此地原有一庙叫戒坛庙,戒坛庙所在地称为福地。盘者,回旋盘绕之意,当时有一街道盘绕福地四周,故称盘福路。到了明清时,今盘福路成了城墙。70年前拆去城墙建马路仍名为盘福路。
庙前直街(越秀区):因路北有东山庙而名。
越秀南、北(越秀区): 皆因越秀书院而名。
长寿路(荔湾区):因有长寿寺而名。
福场路(海珠区): 因海幢寺原为福场园,故寺前路为福场路。
怀远驿街(荔湾区): 此地古代为对外贸易机构“怀远驿”所在地。
四、与当时从事行业有关的
淘金坑:(越秀区) 相传是古代淘金的地方。
增埗:(荔湾区) 原来这里是个河滩,渔民常在此晒罾(一种方形渔网),所以叫罾埗,后来改称增埗。
花地(荔湾区):初名“花埭”,埭即土堰之意,此地人以种植花卉为生,清代取名花地。
铁炉巷(越秀区): 明朝时曾于此地设铁冶所。
书坊街(越秀区): 清代街内多为书院、书店及文房四宝专卖店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