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杨孚井位于下渡村东约大街20号旁边。
下渡村杨孚古井诉说东汉大学者传奇故事
杨孚简介:
杨孚,史家公认的岭南第一位著书立说的学者,他的著作第一次对岭南的风物进行系统整理,称得上岭南文化的开拓者。为东汉初年南海郡番禺人,曾任议郎之职,为官清廉。
“河南”这样得名
相传,杨孚晚年返回广州老家定居,住在下渡村,返乡时从河南洛阳带回来几棵松树,并种在家中,即现在杨孚井的位置附近。有年冬天,这几棵松树上居然铺满了茫茫白雪,老百姓感到非常诧异,认为是杨公的品行感动了上天,因而将杨孚的居住地称为“河南”。
文/ 记者廖靖文 图/记者邱伟荣
广州人都习惯将现在的海珠区称作“河南”,不少人以为是因其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缘故,但早在400多年前,岭南大家屈大均就否定了这种说法,还找到答案:“河南”乃源于东汉时代大学者杨孚——史载岭南第一位有著作传世的学者。历经两千多年沧桑,记者日前在中山大学旁边的下渡村里,找到了相传是杨孚所开凿的古井,“河南”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两千年古井大隐于市
要找千年杨孚井,需要从东边进村,穿过上渡路进入下渡村,沿着六中的围墙,左转拐进了东约大街,才找到杨孚井——就在东约大街20号旁边。
杨孚井是红砂岩层中的天然凹穴,呈一个瓮形,井底有4个泉眼如自来水般涌出。只见圆形的井口直径约0.4米,井水清澈,仍可见旧时的井台。周围空地不过十平方米大小,三面都是民居,唯独南面有一堵古旧的青砖墙,相传这里就是两千多年前杨孚故居的后花园遗址,古井是建造花园时开凿的。如今隐约可看到用白色碎瓷片拼成的两个半繁体字“漢代木”,后面一半被新铺的水泥覆盖了。
杨孚乃岭南著书第一人
“史家公认的岭南第一位著书立说的学者,他的著作第一次对岭南的风物进行系统整理,称得上岭南文化的开拓者。”著名历史学家、原广东省社科院院长、广东文史学会会长张磊教授高度评价杨孚。
据史料记载,杨孚,字孝元,东汉初年南海郡番禺人,曾任议郎之职。杨孚学识渊博,为官清廉,任上建议整顿吏治,要以廉为标准,以孝治天下,被皇帝所采纳;在学术上,他著有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的物产专著《南裔异物志》,以古诗形式详细记载了古代岭南物产及风俗,特别提到了甘蔗的栽种情况,证实岭南最迟在东汉时期已经制糖。
“万松园”典故也源于此
对于杨孚的生平,如今下渡村的村民基本不知晓。相传,杨孚晚年返回广州老家定居,住在下渡村,返乡时专门从都城河南洛阳带回来几棵当地的松树,并栽种在自家花园中,即现在杨孚井的位置附近。有年冬天,这几棵松树上居然铺满了茫茫白雪,老百姓感到非常诧异,认为是杨公的品行感动了上天,因而将杨孚的居住地称为“河南”,并尊称他为“南雪先生”。
据考证,唐朝以前,“河南”作为地名特指今洛阳市及附近地区。在岭南地区文人的诗词中,也常常出现关于杨孚宅前飞雪的词句描写,明末大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更明确指出了“河南”的典故出自杨孚种松。如今,海珠区内还有不少如“万松园”、“南雪巢”的地名,都是源自杨孚栽种松树的典故。“著名学府中山大学和六中就位于下渡村旁,可谓人杰地灵,与这口杨孚古井不无关系。”赤岗街文化站站长黎德锦说。
保护古井
最好常用井水
“祖祖辈辈都是吃这口井的水长大的,可清甜了,水在瓦缸里放上一年都不会变质”,年近六旬的何顺玲阿姨世代居住在杨孚井旁边,对古井有着深厚的感情。
村民至今仍在使用杨孚井的水。专家称,让井水流动起来,其实就是对井水最好的保护。村民现在主要用井水来浇花养鱼,用井水发的芽菜、养的水仙花都长得特别好。赤岗街文化站站长黎德锦说,通自来水前,整个下渡地区村民的生活就靠两口古井,一口桂花井的井水有独特的桂花香味,可惜四十年前已经消失,另一口就是杨孚井。
将设古井指引牌
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周末不时有市民慕名来寻访杨孚井。
为了让住在下渡村的外乡人也知道杨孚井,赤岗街在村委会外设立了一块介绍杨孚生平和杨孚井的文化栏,下一步计划在主要出入口加装通往杨孚井的指引牌,让更多市民认识杨孚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