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岭南文化 » 正文

海印桥 珠水上一艘永不落帆的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04  浏览次数:822
夜晚是海印桥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像琴像帆又像蝶。滨江路上骑自行车的父子仨,远处正是海印桥。海印桥已经成为广州一个代表符号。

夜晚是海印桥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像琴像帆又像蝶。

滨江路上骑自行车的父子仨,远处正是海印桥。海印桥已经成为广州一个代表符号。

广州名片主干桥梁系列总第112期候选名片111号海印桥

提名辞

海印桥是广州第四座横跨珠江的桥梁,1988年建成时是当时亚洲最大、国内第一座斜拉索桥。

索引

自建成以后,海印桥已成为广州一个代表符号,被市民喻为一艘扬帆远影的船和两把巨大的竖琴。朝霞中,它像一艘轮船在旭日初升时扬帆远航;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它就弹奏着广州一日千里、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的欢畅动人的时代跃进曲。它,是当之无愧的最具想象力与美感的桥。

唯心

一座独具广州想象力的桥

有些事,总会与某些人有关,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有些桥,总会与城市的特质相关,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据统计,广州现在共有19座桥,广州城,也早已从西关荔湾、越秀东山,到了现阶段东联西拓的大格局。在这些众多的桥中,有些桥无论再怎么提炼也难与城市气质城市精神挂上钩,而有的桥不用费神只需从远处看上一眼就会牢记心间、甚至让你对这个城市刮目相看,海印桥就是这样的一座桥。

因为它给人带来超凡想象力。在所有广州桥梁的介绍中,有被喻为彩虹的,有被喻为发髻的,但都是一“喻”定终身,没有别的称号了,唯独海印桥,它熟为人知的比喻就有两种———竖琴与帆船,在更多的人从各个角度审视它、玩味它之后,发现它还很像展翅高飞的蝴蝶,而且一传出来后被迅速认同。这只展翅在珠江水面上的蝴蝶,在夜晚闪闪发光,充满着慑人心魄的魅力。还会有别的发现吗?比如,当从空中俯视的航拍不再昂贵,或者我们有更多的到桥底一游的机会的时候,会否有新的发现呢?显然,这一疑问让人期待的概率要比失望大得多。而不管是“老广州”还是“新客家”,不少人都表示海印桥有极强的都市感,看到海印桥,就能感觉到这个城市作为大都市的一面。

如此充满想象力的一座桥,出自这座以务实闻名的城市,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只是一个偶然之作。事实上,从一开始规划时,政府主管部门就是以突出“广州特色”———珠水帆影为出发点来筛选设计的。创意与想象正是借着这一平台来发挥出来的。当时,远在上海的桥梁专家黎宝松递交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在主管部门一心求新、求变的思路下胜出。黎宝松用了“倒Y形”的设计,桥与珠江融为一体,巧妙地构出一幅“珠水帆影”图。让观者有船帆的联想是设计的原意,至于更有想象力的———竖琴则是群众的智慧了,再到蝴蝶的联想,不难看出民众对这座桥的喜爱之情。

有要求比没要求好,历史会对随意之作与倾心之作有公正的评价。海印桥就是如此。它可经你反复回味,从桥上路过的感受其震撼与辉煌,在远处品味其造型之独特,在摄影发烧友眼里,它是一个永不过时的拍摄主题。

像琴像帆像蝶或像其它,关于海印桥的想象只会越来越多。

现场传真

一波三折,从过江隧道到斜拉桥时间:1985年底到1986年初

现在看到的海印桥那万条斜拉钢丝抓住桥身的设计,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想象,让桥身充满了魅力。但在建桥的规划之初,定下来的并不是今天看到的模样。

据海印桥的主要设计者黎宝松透露,在自己负责的桥梁中,海印桥的规划和建设是最为波折的。最初规划时,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不要盖江上桥,要建成过江隧道,目的是保留大沙头、二沙岛等周边环境;但另外一派却认为,当时在建隧道方面没有经验,而且造价高,不是经济效益和实用安全性能的最好结合,因此还是建桥梁好。而黎宝松当时是主张后者,并且认为要创新地把海印桥设计成当时国外已非常流行的新桥形———斜拉桥。

但在1985年底,有人告诉黎宝松说,市政府已初步确定建成传统连续梁式的桥梁,并开始着手设计图纸了。但没想到,仅过了约1个月时间,当时身在上海的黎宝松却接到广州市市政局(即现在的广州市市政园林局)的紧急电报,随后还有一名副局长亲自到上海去“请”黎宝松。后来他才知道,原来省市政府领导一直都想对桥梁造型进行创新,趁一次出国考察的机会,专门考察了当时斜拉桥应用已较为普遍的德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发现斜拉桥不仅稳固,而且桥形也非常时尚美观,回来就立刻拍板要把海印桥设计成斜拉桥。

蓝天白云,有花有树有公园时间:2010年2月1日16时

相比横跨在珠江上的其它桥,不管是竖琴还是扬帆的船,海印桥给人的想象都是最美最有诗意的,除了这点,在具体的地理位置、配套条件上,应该说海印桥也是非常优越的。

东湖公园和海印公园就在桥脚处,从桥上往下看,郁郁葱葱,极为养眼。而在它北岸桥底则设有一处公共休闲空间。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原来是空置地,2000年建为“海印游园”。不同于其它休闲空间的是,这块在桥底辟出来的公园自有自己的天地空间,而且永远是蓝天白云:那部分桥底全部漆成了“蓝天白云”,在这片“蓝天白云”之下,有喷水池、雕塑,还有壁画。桥,除了提供跨江的交通便利外,还有了优质的桥下生活。每到傍晚,这里就成为周边居民的乐园。

关于海印桥底下的生活,一个最新的规划是,大沙头江边的那段海印桥底将建为林则徐纪念园。届时,将通过各种园林手法表现“靖海门销烟”、“开眼看世界”、“遍行西域”等主题,生动完整地展示一位文韬武略、忧国忧民、有情有义、品德高尚且具有诗书大家风范的英雄的形象。

流光溢彩,像琴像帆又像蝶时间:2010年2月3日21时

夜晚是海印桥一天中最美的时刻,今夜更多了一层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意境。从这个城市最新的交通模式———岗顶BRT出来,一过了那依旧拥挤的黄埔大道西一段,上了天河立交,眼前的一切就开始清静下来。

21时,只是城市夜生活的始点,但城市已安静了下来,没什么车,一路畅通无阻,一拐两拐,一下就从东湖公园上了海印桥。往前看,海印桥的万条斜拉钢丝由上而下呈放射状紧紧地拉住了整个桥身。海印桥流光溢彩地呈现在夜幕中,像两把巨大的竖琴,又像一艘双桅船在扬帆待航,越是靠近,金碧辉煌的感觉越是强烈,当你从这把竖琴的琴弦下驶过的时候,有如到了另一世界,似乎就是珠江里的水晶宫。即便我已是无数次在夜晚经过海印桥,但这样的心理体验却从不落空,而这样的体验,高低起伏,本身就已是乐章,在上面弹奏的,正是海印桥。

再往前走,就是的士司机口里的“靠右下”与“直走下”的分别了,“靠右下”是海印桥在滨江中路的分流口,“直走下”就是一直走到前进路的方向。我们靠右下,然后从滨江中再上海印桥。从侧面看,海印桥的扇骨格局很像蝴碟高展着的翅膀。在这个有雾有雨有风的夜晚里,海印桥上看不到行人,车也很少,此时的桥多了几分空阔高远之意。

蓝天白云下的海印桥。位于老广州城城东的海印桥地理位置和配套条件都非常优越。

滨江路上骑自行车的父子仨,远处正是海印桥。海印桥已经成为广州一个代表符号。

数字

海印大桥为双塔单索面斜拉桥,主桥长340米,全长1114米、塔高57.4米,由186根钢索星形拉固,塔顶像两只“羊角”,寓意羊城。

它距海珠桥2 .5公里。主桥为跨径175m的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桥下有3个孔,中孔的跨度为175米,边孔的跨度为85.5米。主桥采用现在世界上先进的墩塔、梁固结的结构体系,是一座单面双塔斜拉式砼桥。孔径布置为35+85 .5+175+85.5+35(米)。

墩身采用双排柔性墩,以满足较大的温度变形,并避免设置大吨位滑动支座。塔高约60米,立面呈倒“Y”形。采用扇形索布置,索距5米。桥面设置6个车道,宽35米。主桥梁为倒梯形三箱式。顶板悬臂长达7 .5米。顶部以羊造型。双塔上斜拉着186条钢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扇骨格局。

民间语文

●段子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说起海印桥,很多市民马上会想起那个太阳神的广告,当时的广告人利用海印桥的桥塔和缆索构成企业的商标———上升的太阳,一时成为珠江上的景观标志,并成为一代人的广告记忆。

●文艺作品

《浮华背后》:根据张欣的小说《浮华背后》改编的这部电视剧中,这座美丽的“情人桥”频繁出镜。

《一个人的海印桥》:这是网上流传较广的一篇关于海印桥的诗歌,由zqr2222222创作,抒发了年轻人迷茫的情怀:

高贵的脉管

流淌着怎样的悲哀

像这碌碌的车

前进却没有未来

有飞机傲慢地掠过

肮脏的江水也嘲笑着我扭曲的无奈

面对理想的渺茫

等待失败

桥·段

台风过后的海印桥

在很多同城网站的摄影发烧友圈,广州海印桥是必有的拍摄主题。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海印桥,每一个人拍出来的总不一样。有人拍全景,而且特别迷夜景,正面的、侧面的,俯拍、仰拍……不同投备,不同技巧,拍出不同的画面,在他们眼里,海印桥是一曲恢弘的乐章。有的玩解构,从细部入手,斜索钢丝、栏杆柱子,以及那一拐弯的弧度,都是取角构图之处,在他们眼里,海印桥又是一曲幻想曲……

2009年7月30日那天,很多人都忘记是什么日子了,但eagle记得很清楚,那天,台风“莫拉菲”来到广州,风卷残云,一阵暴风疾雨把城市冲洗了一遍。台风刚过去,他就背着摄影包跑出去———拍台风“莫拉菲”过后的海印桥。夕阳下,天空特别的清朗,云还在翻滚,华灯初上,海印桥优雅登场。他的这组《海印夕阳》照片在网上流传极广。

疑点重重的“铁钉阵”

据报纸记载,五六年前,不知是谁在海印桥面上了放了数十颗铁钉,车子轮胎一扎就会进去,很多由南往北骑自行车的人纷纷中招。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爆了胎的人们发现,这边厢桥面上的自行车被铁钉扎破轮胎,那边厢桥脚数家修车铺忙得不亦乐乎,数十辆自行车排队等候着更换轮胎。这些钉子是否那些在桥脚附近修理自行车的人所为?人们开始猜想。接到群众反映的情况后,城管部门加强了管理,一场“铁钉阵”就此化解。

史记

1985年6月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施工的横跨珠江的第四座桥开始建设,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斜拉索桥。

1988年12月桥建成通车,因桥的北端旧时曾有羊城三石的海印石而得名“海印桥”。

1992年海印桥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绝·桥

用“倒Y形”成就“珠江帆影”

◎发言人:黎宝松(著名桥梁专家、海印桥主要设计者)

黎宝松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据他透露,海印大桥作为当时广州市政工程的重点项目,定位是要按照体现羊城新八景“珠江帆影”来设计造型。当时大概是1985年,他并不在广州,而是在上海的华东市政工程设计院工作,是上海南浦大桥的总设计负责人。广州的有关部门四处求援,找到了他,而他也带着设计力量最强的一个组来到了广州。

怎样让桥变成“珠江帆影”?黎宝松说在造型上花了不少心思,最后想到了“倒Y形”的设计,两个塔杆如帆桅。这座35米宽的斜拉索混凝土桥造型简洁大方,成为国内第一代的斜拉索混凝土桥。他表示,施工中最关键的是中孔合龙,这也是最容易出事的地方。当时他是上海广州两地跑,要同时兼顾“南浦”和“海印”两桥,在“海印”桥中孔合龙时,他丢下“南浦”亲自坐镇“海印”一个多月,最后,“海印”成功对接,两端高差仅12毫米。

海印桥是上世纪80年代对“曲线美”追求的体现

◎发言人:冯原(建筑学博士、文化批评家、中山大学教授)

三座桥勾勒出老广州城的珠江岸线

广州名片:在广州众多横跨珠江的桥中,您认为海印桥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冯原:与珠江上其它的桥相比,海印桥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它的位置,它正好位于老广州的城东,与城西的人民桥和城中的海珠桥形成某种三足鼎立的空间结构,基本上勾勒出老广州城的珠江岸线;二是它的外观,海印桥是珠江上第一座斜拉桥,这是许多跨度更大的桥梁才采用的结构,海印桥在体量上并不算大,但它以扇形的拉索结构出现在珠江上,它就像振荡着、并弹奏出音乐的琴弦,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清晰可辨的视觉印象。

广州名片:您说桥梁凝集着一个时代的年轮,那在海印桥上,这个年轮是什么?

冯原:桥梁是时代的年轮,意思是说,桥梁不仅是一种土木工程学的产物,它还凝聚着一个时代的美学诉求。正是桥梁的外形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观念,使桥梁和生产它的时代产生了对称。

海印桥正是如此,它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并很强烈地显现出80年代的审美特征。简单来说,80年代是一个解冻并走向开放的时代,对于“美”的追求几近于某种社会理想。80年代的“美的历程”就反映在海印桥的外形上,首先,由双塔和竖琴般的拉索结构衍生出很富动感的张力关系,即使站在今天来看,它也应该是一座审美化倾向很强的桥梁;其次,正是因为这种桥梁的审美化倾向,使海印桥“美”得很有些时代感。让我们观察一下它那高耸的桥塔的顶部造型,刚劲的桥身突然转成一个很柔和的尖顶,这就像一个“肌肉男”却做出“兰花指”的动作,一种很典型的80年代追求“曲线美”的视觉特征。

桥梁不可能超越建造它的时代,所以,它必然会打下时代的烙印。从这个意义来说,海印桥仍不失为一座很有理想的桥,尽管它“美”得稍有点做作了,但是,除了它,珠江上还有哪座桥能如此准确地刻写下80年代的审美年轮呢?

城市中的桥应兼具结构与亲和两种力学

广州名片:对现在的海印桥,您有什么建议?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冯原:除了比较特殊的海珠桥,海印桥与处于闹市区中的其它几座桥差不多,桥身与结构除了翻新维护之外,无须做什么变动。需要引起重视的应该是桥北桥南的两座桥头堡,以及下部的岸线空间。因为这是市民步行和活动的公共空间之一。利用桥梁的结构而开发出更舒适的活动空间、更宜人的绿化景观,使得这座桥对市民更有亲和力。说到底,城市中的桥应该具有两种力学,一种是承载汽车通地的结构力学;另一种是以人为本的“亲和力学”。

撰文:本报记者 黄河方

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黄集昊
 

 
 
[ 文化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