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岭南文化 » 正文

故衣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04  浏览次数:708
心灵地图 从故衣街发展看广州人的价值观广州人的聪明从一条故衣街30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可见一斑。故衣街靠近十三行,十三行昔

心灵地图 

从故衣街发展看广州人的价值观

广州人的聪明从一条故衣街30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可见一斑。故衣街靠近十三行,十三行昔日的特色很明显:商业繁荣,洋人聚集。在洋人经常活动的地带贩卖旧唐装等中国特色产品,就像今天在居民小区附近一带,做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生意,有配套设施的性质,生意自然不错。洋人撤走,在中国经济萧条的时候,故衣街又面向广大穷苦人民,经营一些很便宜的旧的日常生活用品。随着中国政局稳定,经济慢慢复苏,旧衣旧货市场凋零,故衣街又转为伞行。如今在政策鼓励下,故衣街又按照传统做起服装生意——新衣批发。有句俗话说:“见风而转舵”,而广州人的生意头脑转得远比风还快,所以小小一条五六十米长的街道,300多年来各类生意几乎没有间断过,且保留至今。

年轻时就嫁到故衣街的邓阿婆目睹了这条街的变迁

不过,广州人的聪明也有个缺陷——更接近于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还是一条故衣街,想找个人聊聊,别说了解点历史了,就连了解现状都难。没有人真正关心街道的历史,没有人爱打听别人的故事、爱讲自己的经历,生意好、有钱赚就万事大吉了,标准的“自扫门前雪”心态。相反,在北京,人人都有发言表达观点的欲望,甚至胡同里的街坊阿姨可能连李莲英用过哪个洗手间都知道,心情好了还要领你一起去参观参观。还记得有一次在北京买一条烤香肠,价格1元,刚要付钱,旁边的小姐突然向小贩发难:“你卖给她的怎么是8毛?”接着转过身对我说:“这些小商贩就是喜欢欺负外地人,就给他8毛钱!”当时我感动得眼泪都要出来了:“在广州怎么可能遭遇这样的侠义心肠?”

虽然同是做服装生意,但如今在故衣街已找不到二手衣物交易的印记。

聪明、头脑灵活固然很好,能够因势利导,在各种历史、经济条件下都能平平安安地温饱生存。但是如果缺乏“城市兴旺,人人有责”——多少有点好管闲事的意思——的大气劲儿,必然会影响到发展眼光的宏观气度,永远不可能有跨越式的进步。如果有刻薄的人,尽可以这样攻击故衣街:“卖了300年的衣服,最终还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服装批发市场?跟白马、流花等还简直没办法比。”还可以再直白一点:“300年了,也没做出个什么样子来。”这可以说是狭隘小聪明造成的直接恶果。同样是卖牛仔裤,有的人只能卖产品本身,赚一分利得一分利,而有的人除了卖产品还卖产品背后的文化,包括典故、历史、观念等等与精神追求相关的概念,赚的不仅是一分二分的利,还有必将长驻人们心底的无形资产。想到上海的外滩,历经沧桑,直到今天依然雄风不减,既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城市的标签,又是现代繁华商业、旅游区,而同样极富岭南历史文化特色的十三行一带,为什么只能是一副明日黄花的模样?再想到故衣街上破旧而依然带着华丽遗痕的西关建筑,想到那些曾经辉煌的老字号如今不仅店铺踪影全无,连留在民间的记忆都快消失干净,总有说不出的遗憾。

地名溯源

300年前的二手衣生意

据《广州地名志》记载,故衣街“在市政府西南,人民南路南段西侧巷内,北至和平东路,南至十三行。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此处的商店以经营旧衣为主,故名。长86米,宽7米,沥青路面。街内多为混凝土结构楼房,现仍有工业品市场”。这段文字基本描述了街道概况,但是其中有个小失误,故衣街是一条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街道,它的形成与当时十三行一带的商业繁荣密切相关。

据荔湾编志办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早在6世纪20年代,西关一带已是商业聚集区。印度高僧达摩是最早登陆广州、并将西方文化传入我国的外国人之一,所以他登岸的地方被称为“西来初地”。明清时期,随着接待外国使者和商贾的怀远驿(在今下九路南侧)的专门设置、大观河的开通以及十三行成为广州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商贸日益兴旺,一时间各国、各地的商贾云集,成为广州最大的商贸集散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后,十三行一带被辟为洋行区,洋商只准在指定的区域居住,于是附近就有了适应洋商生活需要的行业。“故衣街”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衣商收集了各式各样为洋商所喜爱的绫罗织锦以及御用宫装出售,常获厚利,因而故衣店铺越开越多,街巷也被冠以“故衣”之名。

方略

四方皆集市

十三行曾是广州最大的商贸集散地,被大火焚毁后,商业逐步迁入上下九路,至清朝末期该地最为繁荣,是广州与全国及海内外进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上下九路的商业气氛日益浓厚,其周边衍生出多个与之相关的专业集市,这些集市分散在东、南、西、北四方,共同构织成纵横近2.5平方公里的庞大商业网络,适应了不同类型的货商和市民的需求。时过百年,至今亦可寻到一些历史痕迹的街区有:

东 光复中路纸类批发市场,缝纫机专业市场,光复南路布料市场,杨巷路布匹市场等;

南 十三行路“故衣街”服装市场,十八甫路布匹市场,全国闻名的清平农副产品市场和大型中药材市场;

西 第十甫路(现为步行街路段)的百年老店——陶陶居、莲香楼、欧成记面店、南信双皮奶等大小著名食肆;

北 长寿路理发用品专业市场、打金行业、金银珠宝业,西来正街玉器圩、酸枝家具街,源胜街“古玩街”等。

行业地理

故衣街虽然历史悠久,但相关的文字记载却非常少。记者在查询十三行史料时发现,美国旗昌洋行职员亨特在所著《旧中国杂记》一书中,绘制了一张1844年以前十三行的平面图,第一次标有故衣街的位置。

美国人亨特绘制的十三行商馆平面图中,标示了故衣街的位置(见红圈范围)

从图中可看出,故衣街位于旧十三行正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当时十三行以北的全部区域还属于市郊,不属繁华地带。曾昭璇等学者曾著文表示,该图记述范围比以前的地图版本有所扩大,表示外商在五口通商后,进一步扩展活动的范围。可见故衣街是在洋商势力得到不断扩张后形成的,与十三行以南、商业繁华地带的主干道相比,这只是一条并不起眼的郊区小街。

民间语文

“补洋遮(伞)——修整烂雨遮,补洋遮整遮骨,修补烂雨遮。”

这是过去西关街上经常听到的吆喝声。补遮的人肩挑担子一边走,一边唱。担子的一头是箩,放着一张凳,几把烂遮;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补遮的。另一头是个木箱,上边斜斜地插满光秃秃的遮骨,还摆着不少工具。补遮这行,到现在还有。据说宣统年间,“梁苏记”常派人专挑阴雨天上街,边走边吆喝。凡“梁苏记”的遮,修补一律不收钱,换布面也便宜。所以“梁苏记”在业界更是闻名遐迩。

寻访之旅

一条小街的三种表情

宁静

不知道是街道太小,还是服装二手生意在历史上就饱受歧视,有关故衣街历史的文字记载非常有限,记者只好寄望于找到一些老广州,他们亲身经历过故衣街的变迁,也许能讲述一些故事。

中午一点过后,故衣街恢复了平静。

第一次到达故衣街的时候是下午三四点钟左右,记者几乎以为走错了地方,整条小街道冷冷清清,所有店铺都紧关着大门,只在街道的中部坐着一位正在看书的老人家,好像看门的样子。街道两侧基本都是过去的旧宅,虽然每幢的开间不阔,但基本都有两三层高,且顶层都有相当华丽的装饰。街道上很少车辆通行,一些住户有的在路边悠闲地晾晒着衣服,有的聚在一起打牌,怎么看都不相信这是一条商业街。后来听那位看门的老人家介绍,原来故衣街批发市场的客源主要集中在广州周边地区。这里每日清晨五六点钟开市,四乡的批发商早已从水、陆两路集中到这里,一时人来客往非常热闹。待到差不多中午时分,商户已经采好货物,打包停当后纷纷散去,一点钟左右故衣街就收市了。档主们收档后会将未卖出的衣服装进一个个大铁箱里,上好锁后统一放仓库保管,有专人负责守护。

古朴

在街道热心住户梁姨的帮助下,记者了解到街里有位邓阿婆。邓阿婆是南海人,1948年嫁到祖居故衣街的何家,当时她才29岁,如今已是街上最老的住户了。梁姨在邓阿婆的楼下只叫了两声,依然耳聪目明的阿婆在四楼应声走下来。阿婆家以前显然是富户,她家的那栋小楼虽然已很陈旧,但风雨的侵蚀却无法完全掩盖建筑本身的华美。89岁高龄的邓阿婆项上戴着一串漂亮的玉珠项链,穿一件浅色碎花衫,干净整齐,言谈举止间依然留存着昔日富户少奶奶的风范。听梁姨说,邓阿婆家以前在这里开过挺大的伞铺。

伞在故衣街曾担任了颇长一定时间的主角。

记者:以前这里不是卖旧衣的吗,您家里怎么是开伞铺的?

阿婆:我老爷(注:即公公)卖过旧衫,我来的时候已转做伞生意了。以前这里整条街都是卖伞的,我们开的伞铺叫“瑞安”。楼上自己制伞,楼下是铺面。

记者:你们做的是纸伞还是木柄伞?

阿婆:当然是木柄,二三元(老人家可能是以现在币值的概念来计算了)一把,很便宜的。

记者:后来呢?

阿婆:公私合营后,我们就去伞厂工作。后来儿女又在这里卖衣服。

记者:这条街以前有没有出名的伞铺?

阿婆:老了,不记得了。

记者想再打听一些详情,老人家对许多往事已经无法记清。后来另外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说自己家隔壁曾有间在省港一带都很出名的“梁苏记”伞铺,至于更多的情况,他说以前对街道熟悉的老居委都转去其他地方,再没有人清楚这里以前的情况了。

喧闹

记者又在第二天上午来到故衣街,再次以为走错了地方。整条街道似乎都沸腾着,摩托往来,人声嘈杂,所有的店铺挂满各式服装,完全遮住了街道的居民屋,不要说其他住户,连邓阿婆家的大门记者都几乎找不到了。据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重新做起服装生意。当时所有的摊档都开在路中间,后来才像现在这样移到两边。批发商采好货物后有的直接运走,有的通过邮局邮递,所以街口的邮局也挤满了人和货,热闹非常。有店主介绍说,故衣街最大的特点是客源主要来自四乡,服装以中低档为主,价格不高,很时髦很新潮的服装不多。

角色转变

一条小街的四段生意经

故衣街虽然最早因卖“故衣”而得名,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故衣街不断地转换“行业”,以寻求着生存之道。正因为生意经念得活,所以直至今天,一条小小的街道几经沧桑后依然保持着商业街的繁荣特色。从一些老广州的介绍以及一些简单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故衣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绫罗织锦

故衣街兴盛之初是看准了洋人的需求。随着十三行一带洋势力的不断扩张,附近街区出现不少与洋人生活相关的店铺。故衣街当时主要卖一些绫罗织锦之类的旧唐装,甚至还有些宫廷中的旧物。商户虽获利丰厚,但毕竟客源有限。

旧衣旧货

进入民国时期,洋商逐渐减少以至绝迹,绫罗织锦之类的“故衣”已少人问津。故衣街马上“转行”,迅速成为一般升斗小民买卖残旧衣物的集散地,故衣的吞吐量比洋商时期大为增加,生意越来越旺。抗日战争胜利到建国前夕,可以说是故衣街的全盛期。那时百业凋敝,许多人都靠典当借贷出售旧衣物度日,使故衣街生意分外兴隆。据说当时这里有千疮百孔的衣服、破鱼网似的旧蚊帐、变黑或硬邦邦的美式军服……不少市民常到此挑一两件“故衣”熬过寒冬。不过也听一些老人家讲,有人会将一些逝者的衣服拿出来卖,也许这也是有关故衣街的记载并不多的原因之一吧。

遮(伞)行

建国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故衣行业相应缩减,到“文化大革命”前在广州已基本消失。在这一段时期,故衣街转做遮(伞)行,整条街都是卖遮补遮的铺头。

据说洋遮最早出现在广州,是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当时有一个叫梁华的人,在广州高第街开了一间铺,号“梁苏记雨伞”。梁苏记的雨伞一律采用布面、钢骨、木柄、藤钩,比古时的纸雨伞更先进,一下子誉满全粤。据说光绪后期,“梁苏记”在西关开设了分铺,铺址在大同路,门前有“梁苏记”三个金漆大字,铺前另设修理部,凡是“梁苏记”的遮,一律包修不收钱。关于“梁苏记”后来有否在故衣街开分铺,并无记载,不过老广州证实确有其事,而且时间大至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左右。故衣街上的老伯说“梁苏记”的遮质量确实很好,小时候还常跟着大人说“梁苏记”的广告词呢。

服装批发

后来公私合营,故衣街上的小商铺全部消失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衣街于1981年9月被正式辟为“故衣街工业品市场”,不再经营故衣,而是经营各种中低档服装、雨伞、鞋帽、针织品和小百货等生活用品。

故衣街目前的状态是中低档服装批发一条街     

1990年营业额达2057万元。时至今日,故衣街成为了一条以经营服装批业发为主的商业街。

民间掌故

香港“梁苏记”的诞生

有关“梁苏记”的名号不仅出现在广州西关,香港也有个“梁苏记”,与西关的资料还略有不同。过去在香港,有个叫梁苏的人,本是收卖佬,为帮补家计,又以替人补镬赚取外快,与妻子何氏胼手胝足,克勤克俭,只知活一日过一日。某日,正当梁苏在街头替人补镬之际,碰上洋鬼子遭一班状似无赖的中国人掷石泄愤,那洋鬼子二话不说,把手上的伞张开以阻挡石头,神奇的是,那把伞竟然可完整无缺,“战毕”,洋鬼子弃伞而去,梁拾伞研究,于是“梁苏记”亦就此宣告诞生。而“梁苏记”后来之所以闻名省港澳便全仗其子女的刻苦。

西关“梁苏记”与武技

西关“梁苏记”的遮柄设计有藤钩,以便人们挂在肩上,当时可说是一种创举。谁知这一创举使华林寺中的一个武僧得到启发,居然由此编创了一套武技,叫“钩龙遮法”,成为武林中的一件趣事。

二手风貌

当二手衣变成风尚

故衣街其实是以卖二手服装“起家”的,可惜如今的人并不十分欣赏二手服装,所以在广州二手服装店差不多绝迹,更不要说“一条街”了。但真说到二手,在世界范围内还一直是股不大不小的潮流。

最初,二手货风貌是指欧美社会不太富裕的人去跳蚤市场或二手衣市场挑选一些落伍的旧衣来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嬉皮士风正盛,年轻人为了看上去与众不同,专门去跳蚤市场挑选与新衣截然不同的二手货。在他们眼里,那些过去或过时的衣服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老式的窗棂说明这里的身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中国也几度掀起二手货的浪花。先是出国人员在海外的跳蚤市场、教堂义卖和当地百姓的车库自卖活动中买些旧衣带回国做礼物,以满足亲友中的崇洋媚外者。慢慢有人认识到这是一桩不错的生意,就开始找关系专做进口旧服装生意。后来因为政府担心旧衣服可能带来的细菌和病毒而加以制止。

20世纪九十年代末 日本、香港出现了一种新的二手衣风尚,早些年款式的衣服,厂家早已绝版,要想穿,只能买二手货。一些商家把名流明星的名牌服装收来卖给追星族。尤其是在重大场合穿过的二手衣,更是风头出尽。

 
 
[ 文化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