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物天地 » 正文

广州藏碉楼 深闺人未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02  浏览次数:826
平山村读月楼的顶层。飞机楼楼屋内一角。飞机楼内存放的旧家具。洛场村当地人称作飞机楼的江梓桥楼。新发现的花都洛场村华侨建筑

平山村读月楼的顶层。

“飞机楼”楼屋内一角。

“飞机楼”内存放的旧家具。

洛场村当地人称作“飞机楼”的江梓桥楼。

新发现的花都洛场村华侨建筑群具有研究价值,据专家称广州坐拥150多个华侨建筑——

从2003年起,广州开始进行第四次全市文物普查,在全国开了先河。此次普查的精髓成果被集纳成为《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一书,成为广州有史以来覆盖面最广,概念最宽泛,新发现最多的一部文物“家谱”。

本报从4月24日起,将陆续刊出《汇编》中有代表性的文物,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大广州、大文化”的丰富肌理和深厚底蕴。

华侨住宅因何变碉楼?

花都区博物馆副馆长江毅告诉记者,当时前赴后继前往海外的华侨,挣到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者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亲。然而当时花县的治安情况并不好,土匪众多,在这些人的眼里,华侨们便是“大肥肉”,于是“富家用铁枝、石子、士敏土(水泥)建三四层楼以自卫。其艰于资者,集合多家而成一楼”。

在花都,这样的碉楼大概有70多座,其中花山镇的最多也最出名,特别是洛场村,现存50座左右的华侨楼,散布在20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

“飞机楼”主人的老照片。

洛场村当地人称作“飞机楼”的天台栏杆。

洛场村一栋旧屋及天台上的燕子楼。

 花都为何多华侨?

·土地贫瘠、战乱频仍导致破产农民增多

·美加等国因为“淘金热”需要大批劳力

·被骗作“猪仔”贩卖出洋

花都,旧称花县,位于花山群岭之南,东北部多山,西南部低洼,一天下雨,洪流直泻,三天无雨,庄稼受旱。加之毗邻广州,“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遂常为战祸所波及,人民的生活不堪其苦。

鸦片战争后,花县农村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破产农民增多。而彼时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诸国,因为“淘金热”而需要大量劳力。成千上万的花县人,远渡重洋,赴海外打工谋生。根据《花县志》的记载,这些华侨或是以“卖猪仔”的方式、或是作为契约华工、或是以家庭移民的方式离开家乡,踏上了一条艰险而未知的路途。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流落到南洋,在马来西亚、越南等地经营米业,开小商店。或者在刚刚开辟成自由港的新加坡从事建筑业。他们当中不仅有男工,而且有女工,她们以蓝头巾裹头,被称为“蓝头巾”。当年新加坡的“蓝头巾”有几百人之多,是开发新加坡的一支劳动大军。

前往美洲的华侨也不乏其人。同治三年,花山镇洛场村的江活涵、江相威、江永刚、江活添、江新南、江志宽等应募到美国加州修筑铁路;同治八年,赤泥镇赤坎村宋居仁等到美国檀香山当劳工,期满后经营畜牧业。

19世纪80年代,美国严格限制华人入境,花县仍有不少人赴美谋生。他们有的凭借当时在美襄办侨务的乡贤朱兆萃的关系,有的则买“出生纸”冒名顶替入境,有的先逗留墨西哥等地,再辗转偷渡到美国。巴拿马大运河的开凿,花县有众多的客家人应募去当劳工,他们有的做苦工,有的在运河工地卖豆腐、开小食店,过着艰难的日子。

不能不提的是,当年有不少花县人是被骗作“猪仔”贩卖出洋的。清代外交公文档案内,有在古巴的花县籍华工邓可端、麦阿贞等的呈词,提到当时古巴各埠“猪仔”有万之众,“日则链锁鞭施,夜则坐监押脚”,八年握满,所存者鲜有过半。

费特·巴特在《1850-1870年美国华工史》中这样描述过这些华侨:“出洋移民川流不息,回国的不过沧海一粟。”

花都最著名的华侨建筑飞机楼现任楼主:

不是生活所迫

谁愿意漂洋过海呢?

·飞机楼的设计和建设都是当时广州最好的设计师主持的

·陈济堂及其时的广东省教育厅厅长还为楼的落成提名

花山镇洛场村三队,最有名的华侨建筑叫飞机楼。飞机楼坐西朝东,主楼为三层半高的建筑,阔19.1米,深12.3米,建筑占地234平方米。砖混结构,每层都有出挑阳台,砖木结构,青砖墙。

飞机楼的原名不详。它的得名,主要是因为如果从高处俯视,会发现它的造型非常像一架大飞机。

飞机楼现在的主人叫江庚枨,是飞机楼楼主江梓桥的孙子。江老告诉我们,他的爷爷江梓桥出生于1876年,学名江直亭,是花山洛场村一名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爷爷没有出过洋,不过江氏家族里确实很早就有漂洋过海去谋生的人了。”

在江老的记忆里,爷爷的哥哥江梓球,是江家最早去美国谋生的人。民国时期,江梓球回到故里,起了一栋四层的青砖房子,这栋被村民称为“坦克楼”的建筑,就在飞机楼旁边,有着比飞机楼更久远的历史。

踩着前辈的脚印,江家一代又一代的人远赴重洋。江梓桥的大儿子江宝琨成人之后,去到美国开“番衣店”(洗衣店),所挣不多,都寄家来贴补家用。江宝琨的三弟江宝卓,后来争取到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学成归国之后,在当时陈济棠的政府里做了一名文官,深受重用。1937年,两兄弟用挣来的钱,建起了如今我们看见的飞机楼。

据江老所知,当年在广州做事的父亲江宝卓,本来是想在广州建房子,但是没有挑到合适的地方,飞机楼才得以在洛场村兴建。因为江宝卓的关系,飞机楼的设计和建设都是当时广州最好的设计师主持的。在房屋落成的纪念碑上,还有陈济棠、利树宗以及时为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的提名。

艰辛时世中,江家还出了不少人才,比如江梓桥的宗弟江天泽,曾经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后来归国任北京民国大学校长,江梓桥的兄长江梓球的儿子,在美国做了飞机师,据说战死于反法西斯的战场……但在这部海外垦荒的花名册上,更多的还是默默无名的小人物。“有人告诉我,我们家还有人在美国修过铁路,连名字也没有留下……现在家族里的亲戚大多在海外——听上去好像很风光,实际上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跑得那么远呢?”

专家看法

开平碉楼连片成村

花都碉楼散居各处

花都博物馆副馆长江毅告诉记者,花都的华侨建筑,和大家耳熟能详的开平碉楼几乎出现在同一历史时期,都是上世纪20到40年代之间,由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华侨汲取各自侨居国的建筑风格,同时又结合当地工匠想象力的产物。它们是住宅,同时也是“碉堡”,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乡土建筑群体。

而和开平碉楼不同的是,花都华侨楼的防卫性略微弱化。产生于动荡年代的开平碉楼将防卫作为最主要的功能,一座座碉楼构成多层防御网络,居住功能只是附带的。相形之下,花都的华侨楼里虽然也有铁闸、枪眼、瞭望台,但也同时有卧室、厨房、会客厅……整个建筑的身上,既有动乱年代的剑拔弩张,也有突出的家庭生活脉脉温情。另外,很多开平碉楼是集合几个村落的共同防御需要,由众人同出资建造,所以开平碉楼通常修得“人高马大”、戒备森严,而花都碉楼都是由一家一户独立兴建的,所以身形较之开平碉楼要精巧些。

风情独特的花都碉楼,为何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江毅表示,开平碉楼一共有将近两千多座,可以说是“无碉楼不成村”,碉楼群面积大,分布广,连成片,开车一天也走不完,而花都碉楼分布比较分散,总体数量也不是很多,以至于长久以来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如何开发利用华侨文化资源给广州这个全国最大华侨都市列出新课题

开平碉楼天下闻

花都碉楼人未识

曾经荒废的开平碉楼,早已成为“世界遗产”,广州的花都碉楼却刚拂去厚厚的历史尘埃。察其原因,陈耿凡表示,这和广州对开发利用华侨人文资源的意识比较薄弱有关。“和开平碉楼相比,花都碉楼也很有特色,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和整治。”

这并非孤例。陈耿凡告诉记者,2004年市侨办曾对广州华侨建筑进行过粗略摸查,整理出150多个华侨人文史迹。“事实上肯定不止这个数。”然而,广州人对此的认知度并不高。不用说花都侨房,很多人甚至对著名的东山洋房是出自华侨之手也是一无所知。

对于黄银英来说,这是一件痛心的事。“广州是全国最大的华侨大都市,载入《广州市志·人物志》的人物368人,其中华侨占到36%。广州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是华侨、最早进行海外贸易的是华侨、最早的一批百货公司、电影院、大中学校都是华侨所建……可以说,广州的近代史和华侨息息相关,但是广州对华侨文化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

提起广州的华侨建筑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新河浦风情万种、精美别致的洋楼别墅。很少有人知道,广州花都也有一片颇具规模的华侨建筑群。

这是列入广州第四次文物普查的新发现——花都洛场村华侨建筑群。和新河浦侨房的风格很是不同,它们是一群伫立在田野之上的高大碉楼,浑身散发出一种隐忍的华美。

如此独特而大片的建筑,却在我们的视线中隐匿了漫长的岁月。而在我们身边,究竟还有多少类似的华侨建筑,正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老去呢?有专家指出,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大都市,广州也许应该更加珍视属于自己的“华侨文化”,这是一段和广州的近代史与经贸史都息息相关的历史,如果被“丢失”,那将是这座城市无法弥补的遗憾……

链接

花都著名华侨楼一览

读月楼:单体面积最大

读月楼又名德仔楼,位于花山镇平山村。建于民国16年(1927年),占地面积248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花都碉楼中单体面积最大的一座。该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样式,带有巴洛克建筑的风格。青色的砖墙,西式的屋顶,钢筋混凝土的楼面与楼梯,楼前有一个阔大的花园,只是已经杂草丛生。

据说,曾经有剧组在这里拍摄关于洪秀全的电视剧,将这里作为清朝年间旅店的取景地。

读月楼除了是住宅之外,还是碉楼,这在花都较为少见。

合德楼:无窗坚固被用作保险箱

合德楼已有80多年历史,高约5层。

和其他的碉楼相比,合德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外观极为朴实,甚至没有一扇窗户,除了每层楼的墙体上有几个狭长的射击用枪眼之外,合德楼几乎就是一座用砖密封的死楼。

根据年长的村民介绍,合德楼是当地几户有钱人家集资所建,他们把合德楼当成了一个巨大的保险箱,几户的财物都被集中放置于此。合德楼的墙壁有60厘米厚,抗日战争的时候,日军曾经用大炮轰炸,合德楼挨了五六炮,墙身的损毁居然不大,至今仍然屹立。

鹰杨堂:红青砖混用仿穿条纹衫

鹰杨堂高三层半,为华侨江活钦所建。楼顶刻着精美的浮雕,并且站着一只雕刻的栩栩如生的雄鹰,颇有些欧洲建筑的味道。

而鹰杨堂最有特点的地方还是外墙:它创造性地把青砖和红砖混合使用,先铺几层青砖,然后再铺几层红砖,整座建筑仿佛穿着一件红青相间的条纹衫,非常特别。

瑞莲楼:枪击炮轰火烧都无恙

为美国华侨江瑞莲所建,有上百年历史的它,算是花都碉楼里年纪比较大的。它全楼约高五层,墙壁上布满了累累的弹洞。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曾经驻扎在这座建筑当中。当时瑞莲楼遭受到来自日军的猛烈攻击,墙身因此而弹痕累累。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队又曾经攻打过瑞莲楼,也是久攻不下,后来只好放火烧楼,但是大火同样没有办法摧毁瑞莲楼。瑞莲楼的坚固从此出了名。建国之后,这里还曾经被当做监狱使用。 

 
 
[ 文化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