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潮落潮涨,谁曾见古庙斜阳?那个望穿秋水的人,百转着郁结的愁肠……”(远洋《难忘黄埔之一:达奚司空》)诗中所咏的就是在南海神庙屋檐下站了一千年的达奚司空,相传是唐朝时印度摩揭陀国来使,回程时谒拜南海神,并将带来的两颗波罗树种子种在庙中,因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致,误了返程的海船,望海石化。村民俗称此像为“番鬼望波罗”,南海神庙也因此被称为“波罗庙”。这位外国人作为海上丝路友好使者,被请进庙中受祭,充分显示岭南文化的包容和中西文化的结合。
南海神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历代有重修扩建,现存的是清代建筑,仍保留隋唐时代的规模和建制。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群。“南来若不到东庙,西京未睹建章宫。”南宋杨万里在《题南海东庙》诗中将南海神庙比作汉代长安著名的建章宫,可以想见南海神庙当时的宏大规模和广州的繁华。
南海神庙院落宽可走马。“海不扬波”石牌坊屹立庙门,内有正殿、寝殿及东西两条长廊。所供奉的南海神祝赤,是祝融和南方赤帝赤熛怒的合称。唐玄宗册尊南海神为广利王,宋、元屡有加封,明太祖朱元障因繁就简,取消南海神庙以往一切封号,重新加封南海神为“南海之神”。
历代皇帝派遣官员代表皇帝莅临南海神庙举行祭典,留下大批珍贵的碑刻,因此,南海神庙又有“南方碑林”之称。东西两侧复廊中陈列了自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共45块,唐代韩愈撰、陈谏书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是国内现存的著名唐碑之一,航运中的“海事”一词,也最早见于此碑。此外,还有宋开宝碑、明洪武碑、清康熙碑,等等。南海神庙的这些历代诗碑、石刻,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神庙的历史渊源都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庙西侧有古名章丘的小山丘,昔为观海上日出之地,建有浴日亭。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岭南,途经广州,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写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诗:“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 南宋杨万里也有诗句:“客来莫上浴日亭,亭上见海君始惊。”(《题南海东庙》)“最爱五更红浪沸,忽吹万里紫霞开。”(《南海东庙浴日亭》)“扶胥浴日”的壮丽景色,从此远近闻名。
南海神庙所在的古扶胥镇(今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该庙过去被称为“去海不过百步,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是建海神庙的理想之地。南海神庙的建立,是与南北朝以来,广州地区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海上交通贸易频繁有密切关系。由于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祈求海神保护的愿望也与日俱增,隋文帝下诏建南海神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适应了当时民间和官府的需要。
如今,时移势迁,海岸线逐渐南移,浴日亭前早已失去壮阔的江面。南海神庙静静矗立,无言地诉说着往昔广东海上贸易的繁荣,“海不扬波”是它永远不改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