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名声之显赫,都是创校伊始所始料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于1924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晚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民工”三大革命政策。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当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
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长洲岛,史称“黄埔军校”。长洲岛距广州20余里,浩荡珠江,蜿蜒流过。岛上临江榕荫下,矗立“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门。大半个世纪的风云变迁仿佛珠江水东去不复返,唯有军校建筑尚依旧。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黄埔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气度恢宏。碑座高40米,孙中山先生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碑后林木环绕,木棉花开季节,满山嫣红烂漫,更加显得壮伟。
1927年,时任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长洲岛上也是风云变幻,同学反目。不过,黄埔军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将星璀璨,战功赫赫;丰功伟绩,华夏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