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一直有个疑问,许多海外华侨都称自己是南雄珠玑巷后裔,但南雄珠玑巷处于粤北山区,远离海港口,他们是从哪里走出海外的呢?”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认为,江门良溪古村是中原移民南迁南雄珠玑巷后,再度南迁珠三角各地以至海外诸国的第二个中转站,是名副其实的“后珠玑巷”。
在珠三角有句“晤使问阿贵”的口头禅,意思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事就不用再去请教阿贵了——这个类似诸葛亮无事不知、无事不晓的阿贵,就是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带领36姓97户人家南迁珠三角的罗贵。传说当年珠玑巷变乱,罗贵仗义扶危,毅然带领珠玑巷人家捆竹扎筏,顺江而下。
与所有的迁徙一样,这也是一次前程未卜的远行。迁徙者最后停下的地方是珠江的一条支流西江,沼泽中蓈草遍布。他们称这里为蓈底,97户人家纷纷寻找自己落脚的地方,重建家园——这便是现在的良溪村。
这是在广东流传的一部没有庸常色彩的史诗,并被许多广府氏族家谱所记载,而罗贵也被尊为“贵祖”。17年后罗贵去世,被葬在了良溪村。如今每到清明,来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拜山祭祖的人仍是人山人海,多达数万人。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们都是从“后珠玑巷”走出去的移民后裔。
良溪村坐落在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的北面,至今仍保存着众多明清古民居的村落。走进古村落,首先看见的便是村小学校旁气势宏大的罗氏大宗祠。它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砖木结构。大门楹联“珠玑留厚泽,蓈底肇鸿基”,开门见山地点出了该村与珠玑巷的关联。祠堂内的山墙上有一幅长联:“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人,历险济艰尝独任;开基蓈底,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万千百世,支流别派尽同源”,所表述的正是“前、后珠玑巷”的历史渊源。宗祠内悬挂着罗贵夫妇的图像,下面摆放的牌位仅县以上的支派就有27个,密密麻麻摆成一片。
从罗氏大宗祠后面长长的石板街巷,可一直走到村东面的五部堂,它是村里罗、谢、叶、廖四姓的祖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如今庙前广场上耸立的两根汉白玉华表石柱,就是当年所立的。这里还是村里的“法庭”,若违反族规就会在五部堂接受家族长老的审问。
如今村里还保存有10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幽深的小巷、门楼、梁真君观、贞节牌坊、听涛别墅等,村口还立着两座民国时期的圆形炮楼。“韫石堂”是村中保存最完好的清末建筑,传统的岭南民居风格,中央大厅的屏风及左右房门都镶着由红、橙、黄、绿、蓝5种颜色拼成五彩透光的玻璃,屏风和窗棂上则镶嵌着精巧别致的雕花玻璃或者雕字玻璃。
罗贵墓坐落在村东凤凰山的半山腰上,占地100平方米,用巨大的花岗岩围砌,墓前立有“绍兴元年十二月立”的墓碑,上面镌刻着“由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珠玑里迁冈州蓈底,为南迁罗氏始祖也”等文字,距今已有870多年历史。
如今的良溪古村,坚石基、青砖墙和古色瓦显出了建筑的浩气、阔气;门额、屏风和桁梁的精美雕刻透出了古气、秀气;檐下的灰塑、砖雕和水墨画现出了灵气、生气;雕楼、护村墙和护村河露出了锐气、勇气;大宗祠、韫石堂和听涛别墅亮出了正气、贵气,一气呵成,气贯江流。
从粤北的南雄,到侨乡江门,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珠玑古巷到良溪古村,再分枝散叶到珠三角各地、乃至移民海外的昔日广府人南迁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