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岭南文化 » 正文

广府建筑——西关大屋、骑楼、碉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18  浏览次数:927
广府民居村落往往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与北方的四合院相比,广府民居都是三合院,这就是广府

广府民居村落往往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与北方的四合院相比,广府民居都是三合院,这就是广府名居最为普遍的三间两廊结构。三间两房是四合院传统的延续,只是因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而发生了变化。以三间两廊为基本格局,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增删。屋地狭窄,可舍去一廊一间;占地广阔,可以数间三间两廊联立成建筑群。现存典型的三间两廊组合建筑群,有明代就开始营造的佛山石湾建国街廖家围、清代佛山街道住宅东华里以及三水大旗头村。

广府建筑的宗祠是整个村落的精神核心,同时,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点,水池边种上大榕树也是惯例,榕树之下的空地想来是仅次于宗祠的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广府民居的风格复杂多变,既有承袭中原文化、吸纳邻近地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一面,又有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一面;既折射出广府文明开发的历史轨迹,又积淀着广府的人文思想、民情风俗,是民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融合外来文化的中西合璧风格在广府民居中十分普遍。广府民居最具特色的是西关大屋、骑楼以及碉楼。

西关大屋

说到广州民居,一般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西关大屋。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在明清时期是广州的商贸中心。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又先后形成了宝华街、宝源街、多宝街、逢源街等商贾富绅豪宅区(其中宝华街、宝源街、多宝街被称为“西关三宝”),西关于是成为广州时尚的代表。西关一带的大屋,也成了那个时期广府民居的标志性建筑。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一般为左右对称,中轴线上为主要厅堂,每厅为一进,全屋一般为二至三进,厅之间用小天井相隔,天井有上盖,靠天窗采光通风。厅的两侧为偏厅、偏房,大屋子偏房的两侧还有巷,叫“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通风、采光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装饰最有特色的部分为大门,一般分为三道,称“三件头”。临街最外的一道是四扇对开的屏风门,也叫矮脚吊扇门或花门。花门上部为木雕通花,镶着花玻璃或衬以钩花布帘,顶端两角通常还会对称地雕一串葡萄或松鼠之类的木雕作为装饰。屏风门可以遮挡街上行人的视线,同时又不影响采光和通风,特别能体现广州人的生活取向——重视小家庭独立的生活空间和个人隐私,同时在闷热多雨的岭南地区,保证通风又是第一要务。屏风门之后就是独具岭南特色的趟栊了。趟为开,栊为合,趟栊就是可以滑行着拉开、合上的木门,其原理及功能和现代横拉式的防盗门差不多。趟栊之后的大门才是真正的大门,一般都非常厚重,用于防盗。

西关大屋最多时曾达到800多间,现存的已不足百间,其中保存较好的寥寥可数。在现在的西关,你更多感受到的是平民化的广州生活——狭窄而拥挤的道路,呈放射状伸向不知何处的小巷,出售在其他地方再也买不到的小商品的小店,被许多人家切割成不规则的一小间一小间杂乱的旧屋。

目前保存较好的西关大屋包括位于文昌北路耀华大街的西关大屋区、位于恩宁路多宝坊的泰华楼、座落于龙津路逢源大街的小画舫斋、位于荔湾区泮溪酒家南侧的龙津西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范围东起龙津西路,西至原西关上支涌,北起逢源沙地一巷,南至三连直街)、宝华路南段两侧十五甫、十六甫的西关大屋、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街的大屋群( 虽然西关大屋最早出自西关,但现在广州保存最完好的西关大屋却不在西关而在海珠区,其中最集中的是南华西街。目前,南华西街是内控的广州历史文化保护区)、海珠区龙导新街大屋群。.

骑楼

骑楼式建筑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20世纪初,广州扩建马路,人们将西方古典建筑与广州传统建筑结构相结合,演变成为有广州特色的骑楼式建筑风格。骑楼建筑立面多为三段式,从上到下分为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楼顶有山花和女儿墙,是重点装饰部分,通常雕塑着各种西式图案或商铺商号;中部有西式窗套、中式窗、阳台;骑楼底有支撑柱装饰,构成骑楼建筑的特色。

骑楼是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一种过渡,也是交通的缓冲空间。因广州气候炎热多雨,要求城市建筑有避雨遮阳的功能。骑楼是在楼房前跨过人行道的建筑物,能使马路一边相互连接形成一条长廊,既便于来往行人遮阳挡雨,商店也可敞开铺面陈列多种商品,以广招顾客,商业实用性非常突出。广州的骑楼式建筑以上下九路、一德路、第十甫、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等地段最具代表性,而后来兴建的新亚酒店、新华酒店和爱群大厦等也成为骑楼式建筑物中的佼佼者。

骑楼的建筑模式,是广州作为大城市的商业化的产物,也是广州城市建筑的一大特色,其后便成为国内其他城市,如上海、武汉等城市“广东街”的标志。

碉楼

雕楼是广府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在岭南五邑,有一种乡土建筑很有特色,闻名全国,这就是碉楼。其中开平是五邑侨乡碉楼分布的中心区,现存1833座,堪称“中国碉楼之乡”。 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纪初,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

开平现存最早的雕楼是赤坎镇三门里关氏家族兴建于明嘉靖年间的“迓龙楼”,距今已有400多年,是一座砖木结构单体建筑,楼高11.4米,该楼主体为带正脊的硬山顶,四角设落地式塔楼。这座楼的建筑造型与开平其他雕楼颇不相同,代表了开平雕楼的早期形态。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碉楼,绝大部分兴建于清朝末年和抗战爆发之前,尤其20世纪的一二十年代是建筑的高潮。这正是大量五邑华侨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省吃俭用,有了一定的积蓄,回乡买地、建房、成家的大发展时期。这些“金山客”风风光光地衣锦还乡,都会带着数口大木箱或皮箱,张扬地走过村镇,引来人们围观。村民将这种装满金山客血汗成果和美好生活梦想的箱子叫作“金山箱”,它是财富的象征。但是,这些财富没有给华侨和侨眷们带来平安,反而引起了盗匪的歹心,他们自然将华侨和侨眷作为猎取的目标,民间俗语“一个脚印三个贼”就是华侨及其亲人们所处的险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很多人因为自己的血汗钱引来杀身之祸。治安状况的恶化成为开平城乡地方当局和民众深感头疼的事情。

政府无能,民众只有自保。于是,碉楼普遍出现在乡村,或全村集股共建,或几户出钱兴筑,或独家投资建设。不论什么方式,华侨汇款都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所以侨村的碉楼又最多。华侨们不仅出资兴建了碉楼,他们还从国外购回了枪支弹药、探照灯、发电机、报警器,提高了碉楼的预警防卫能力。碉楼由此成为防御与居住功能兼而有之的乡土建筑。

开平碉楼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开平碉楼突出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日益被国内外所关注和认同。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开平碉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开平碉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开平的绝大多数碉楼已经是人去楼空,铁门铁窗紧闭,楼里积满了厚厚的灰尘。楼后郁郁葱葱、节节增高的簕竹和大叶蕉与斑驳尘封的碉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是,碉楼并没有完全从五邑民众的生活中消褪,她仍然维系着海外华人华侨对故乡的牵挂和思念。

 
 
[ 文化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