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1858-1927年),字广厦,广东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人称南海先生。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9岁时拜岭南名儒朱次琦为师,后游历香港,眼界大开。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科举,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增强了他向西方学习的决心。
此后,康有为多次赴京应考,先后七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联合在京应试的18省举人1300多名,联名上书请愿,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这次大规模的“公车上书”虽未实现目的,但它打破了清朝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是一次破天荒的壮举。
这次应试,康有为中了进士,此后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光绪帝在康有为等人的支持下,下诏“明定国是”,决定变法。在新政期间,康有为提出了许多变法的方案措施:政治上,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兴办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文化思想上,倡西学,兴学堂,开发民智。不料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随后下令捕杀维新派领袖,康有为逃往日本。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思想日趋保守,遗老气味日重,一步步陷入保皇派的泥淖。然而他的历史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他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维新运动,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