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中国的农历丙戍狗年。古时狗又被谓之为犬,古人认为:“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今人称狗为犬,很大程度上是对其对人类的忠诚与尽职的褒奖和敬称。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哺乳类动物之一。犬的存在和进化都与人类的发展进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人类定居以来,犬就在生活的诸多方面帮助人类,是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是人类最得力的助手,它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史上最无私和最诚实的亲密的无言伙伴。
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旧石器时代已开始驯养家犬。在我国吉林省榆树县周家油坊旧石器时代更新世晚期的哺乳类动物化石地层中,发现了距今约公元前2.6万~1万年,经人类驯养后尚未完全石化的家犬头骨化石。而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制作以家犬为题材的陶犬玩具并作随葬之器。在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儿童墓葬遗址中,就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陶犬玩具。到了汉代,随着早期青瓷制作业的兴起,国内各地墓葬遗址发掘出的犬玩具虽仍以陶质为主,但其中亦伴有少量的瓷质玩具犬出土。同期,在广东地区汉代部分墓葬的遗址中,也有一些随葬陶犬玩具出土,但目前仍未发现瓷质玩具犬。广东此时出土的陶犬玩具可分为红陶和灰陶两类,这些陶犬玩具,焙烧后的成品火候,红陶偏低而灰陶略高。如广东佛山澜石大松岗东汉墓中出土的随葬灰陶玩具犬(图一)。胎质为泥质灰陶,无釉。其体态修长健硕,曲肢平卧,首高昂竖耳,眯眼张口,舌斜伸于口外。腹部随意划有数道用于表现犬毛的弧状装饰纹,尾部上翘卷曲。陶犬捏塑自然随意,神情悠闲,作纳凉休憩状。形象滑稽、憨态可鞠。
时至唐宋两朝,我国制瓷工艺完全成熟,已进入瓷业生产及发展的全盛期。特别是到宋代,瓷犬玩具的生产似乎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全国南北窑场都竞相烧制。广东潮州的笔架山窑和广州的西村窑都是北宋瓷窑,均以烧制外销瓷而闻名,窑内除出土有碗、盘、瓶、炉、执壶、盏、小罐和人物造像等瓷作外,还出土有不少形像各异、工艺精巧的犬类瓷质玩具。只可惜的是,许多犬类玩具已经破损残缺。现只能筛选少量完好或经修复的瓷犬玩具,以供鉴赏。
潮州笔架山和广州西村窑烧制的瓷犬玩具,皆属外销的西洋类动物玩具。其胎质虽不甚细密,瓷化程度却较高。瓷犬制成高身与矮胖两型,色分青釉、酱釉与黄褐釉相间三种。当中两件青釉高身、四件酱釉矮胖玩具犬,为笔架山窑的作品(图二)。
青釉高身瓷犬玩具(图三)。一只昂首狂吠,另一只则侧颈静默。器身瘦长,高6.7厘米,通体施青釉,釉色靑中泛黄。瓷犬为站姿,上体前倾,前肢挺立,后腿斜蹬。其目圆睁、大耳下垂,口有张有合,尾翘上卷。该型瓷犬玩具,形态或动或静,动者前冲好斗,静者温顺可人。此犬捏塑工艺精细,整体形象逼真而灵动。
酱釉矮胖瓷犬玩具共四只(图四)。玩具体短矮胖,四肢粗壮,大耳及尾部下垂,高在2.8——3.6厘米之间。瓷犬除四肢无釉外,上体施酱釉或褐釉。该型玩具犬均为立姿,有的昂首对天狂吠;有的低头奔走;有的则作呆立平视状。玩具捏塑工艺精熟,姿态生动有趣,形象无一雷同。
而唯一一件釉色黄褐相间的瓷犬作品(图五),则出自广州西村窑窑工之手。该瓷犬为立姿,体高5.5厘米。其侧首翘尾,小眼圆睁。四足行走自如,似在漫步游荡中寻觅食物。玩具捏塑神态自然,活泼生动。瓷犬足以上施黄褐色相间釉,色彩斑斓,釉面光润可鉴。它显现出西村窑窑工独具心裁的配釉技巧。
我国远古动物类的陶塑工艺,是随着人类的定居生活和早期的农耕生产发展起来的,而动物类瓷塑作品则成为陶瓷创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述列举的陶瓷玩具犬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古代匠师所捏塑出的犬类玩具,一般只追求形似,却很少在动物细部作过多的刻划,即对其形象的塑造具有随意性。但往往就是这种随意性,才真正充分体现出了工艺匠师们那高超的技艺与丰富的创造力,并给观赏者带来了宽泛的想象空间和散发着浓烈人性味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