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家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这是七言长诗《三元里》的开头部分,它真实记录了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真实情景。诗的作者是岭南诗坛“粤东三子”之一的著名诗人张维屏。
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因厌倦官场黑暗,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隐居“听松园”,闭户著述。道光十八年(1838年),被聘为学海堂学长。
张维屏少时就有诗才,闻名乡里。鸦片战争爆发后,张维屏目睹英国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激发了爱国热情,写出了歌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三元里》,赞扬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捐躯报国的《三将军歌》等。这些诗篇在当时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成为鼓舞爱国主义的有力武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研究鸦片战争史的可贵资料。已故的著名文学家阿英(钱杏邨)曾称赞张维屏的这些诗是鸦片战争中“最具有灿烂不朽光辉”的“英雄史诗”(阿英《鸦片战争文学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