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7年1月4日,一个末满19岁的中国青年,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的帆船,远渡重洋,去美国求学。帆船在惊涛骇浪中颠簸了整整98天,终于在1847年4月12日驶进了当时只有二三十万人口的纽约港。三年后,那位中国青年考入了耶鲁大学。1854年,他从耶鲁大学毕业,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那个青年就是容闳。
容闳(1828-1912年),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镇(今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人。他的家乡那里离澳门不远,是中国最早受到西方传教士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容闳6岁时,就曾跟随一个传教士的夫人读书。12岁时,他到了澳门,进入当地的玛礼逊教会学校学习,后跟随校长勃朗先生到了美国。
1855年,容闳回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1860年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七条。
在洋行任职后,自营商业,旋投入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同治二年(1863年),容闳向曾国藩建议创办机器厂,并受曾委托赴美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局。由于对洋务派失望,1882-1894年又侨居美国。戊戌变法时期,在北京与维新派密切往还,变法失败后避居上海租界。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会在上海改称“中国国会”,容闳被推为会长,并负责起草英文对外宣言。自立军起义被镇压时,遭清政府通缉,辗转流亡美国。后仍与国内各派改革力量联系,渐趋支持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活动。1912年4月,病逝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
容闳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推动中国幼童出洋留学,此举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年命运和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1868年,容闳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1870年,被命为“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任留学事务所副监督,并于次年率第一批留学生赴美。此后长期驻美,专管留美学生事务,直至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因此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留学生,而且也是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真正开创者,被后世尊为“近代中国留学生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