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已经回归了五件,分别是: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佳士得公司近日宣布,明年2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会上,将首次出现两位艺术家所收藏的鼠首和兔首的身影。根据佳士得公司现在的市场估价,鼠首和兔首总价可能会被拍卖到高达2亿元人民币。
叶匡政:圆明园流失国宝 因为爱所以舍弃
自从中国有了回购文物的专项基金,尤其传出重建圆明园的设想后,当年英法联军所抢的那些圆明园遗物身价飙升。强盗们似乎磨圆了身上的棱角,纷纷变成了艺术家后代,想在拍卖市场上与被抢者握手言欢。没有道歉与愧疚,也不要愤怒和哀怨,只要白花花的银子,而且是越来越多的天价般的银子。
强盗打的终究是强盗的算盘。100多年前,英法联军抢走了那些有工艺价值的铜宝贝,100多年后,他们的后代却要以貌似文明的方式拍卖“劫品”,再从中国人头上大肆掠夺一次。无论是怎样的市场规则,公开拍卖战争抢劫来的文物,被抢者心里滋味总归不好受,更难真正做到所谓的宽宏大量,或相逢一笑泯恩仇。
圆明园的记忆,一直是让中国人常常发呆的一段历史。每当中国人听到这三个字,眼前就会出现快速倒带的胶片,伤痛和耻辱历历在目。它的断壁残垣,它的满目疮痍,像埋在中国人心底的一只小兽,虽然藏得很深,却一直就梗在那里,时不时会动一动它的尖牙利齿,让你感到一种隐楚。这痛楚,有个名字叫爱国,于是奸商们便利用了这痛楚,来继续对你进行掠夺。
据统计,1840年以来由于战争、盗掘、不正当贸易等,至少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中国是文物流失大国,所以早早就加入了《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与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协定: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无时间限制。因为这个公约,扎伊尔曾向比利时索回了数千件文物,伊拉克向法国讨还了《巴比伦法典》,埃及向德国追回了一具古代埃及法老金棺。2005年,被八国联军当做战利品的天津塘沽大钟,也终于归还给了天津。由于并不是所有国家都签订了这个公约,所以流失海外的文物被拍卖的情况仍时常发生。
自中国启动国宝工程回购流失文物后,中国文物的行情就一路看涨。商人们似乎把握了中国人想和自己文物耳鬓厮磨的急切,一再提高叫价。于是出现了几年前只值几百万元的兽首,今年竟被喊出了亿元天价。中国能尽力索回文物,当然皆大欢喜,但要付出被人掠夺的代价,回购文物也就失去了它的文化意义。被抢劫是一种耻辱,同样,挨宰也是一种屈辱。如果流失的文物被我们花巨资回购来了,即使我们把它们重新捧在了手心,供在了博物馆中,我想也没有了那种失而复得的好心情。
单拿圆明园兽首来说,我们更应该通过外交途径尽力索回。抢劫者们如何抢走的,就如何送回来。虽然此举难度甚大,但我们还是要一直保持这种索回的权利和姿态。假若一时难以追讨回来,不如索性让它们就像圆明园废墟那样,保持着一种缺憾。我想,无论这些文物流失在何方,它身上铭刻的中国印记不会变,它被抢走的历史记忆不会变,它来自圆明园的这个出身不会变。文物残缺的历史,依然是值得珍视的历史。只要我们真实与满怀诚意地面对历史了,屈辱也能成为一种爱国的力量。
因为爱,所以舍弃,这样的姿态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面对回购政府国人都说“不”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向记者表示:“我们对于回购一直持反对意见,这次也不例外。本来就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不会买。”他说,这两件文物都是由于战争原因被掠夺到海外的,根据国际公约,要在道义上进行呼吁和追溯,希望其返还。对于追回方式,首先不希望通过拍卖,其次要尊重收藏家意愿,通过相应的补偿以回赠方式追回,同时也欢迎和鼓励通过捐赠的方式,促成回归。
“我们尊重拍卖公司的商业规则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运作机制,但拍卖战争劫掠的文物,于情于理都不能接受。”牛宪峰认为,“圆明园”绝对不能变成一个商标,导致流失文物的拍卖成为普遍认可的商业惯例。一个有职业道德和文化良知的拍卖公司,不应拍卖历史上因战争抢掠、盗掘、盗凿而流失的文物,否则就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基本理念的亵渎,也将严重伤害流失文物原属国人民的情感。
“1860年英法联军自北京圆明园抢走的东西,印记了我们太多屈辱的历史。现在如果再花高价买回来,这不就是相当于我们被盘剥了两次吗?从小偷手里买回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国人应该认同这种逻辑吗?还有这些拍卖公司、拍卖行,我注意到几次拍卖都是同一家公司,他们怎么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国际惯例和公约置若罔闻,在同一件事情上,几次三番地伤害文物所属国的感情呢?”一位专业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愤慨地说。
2亿,这个数字已经无异于掠夺了。包括兽首铜像在内的很多文物本来就是中国的,只不过被一些强盗抢走了,现在如果我们花大价钱去回购,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以前我们曾回购过,是因为尊重那些收藏家的利益、是因为众多华人的一片拳拳爱国之心。现在,既然有人借中国人的这种心理来赚取巨额利益,那我们何必明知是圈套还要往里钻呢?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国买家的出现,那些拍卖很难卖出太高的价钱,即便有也不过是诱惑中国人的一个幌子而已。
让“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团圆固然可喜,但被人掠夺的滋味并不好受,如果以数以亿计的代价来换取这种团圆,那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就失去了意义,重温历史也就变了滋味。由此看,让“十二生肖”以一种残缺的姿态出现在国人的面前反而更有价值。这残缺的历史反而会让每一个中国人牢记历史,这样的教育意义或许更大。
回购被掠文物问题多多
据了解,1995年10月15日,故宫博物院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以1800万元人民币买下北宋张先《十咏图》,成为20世纪以来第一件国家出资收购的文物。而近年来,大多数回流的国宝也都是在某个拍卖会上花高价回购的。从2002年起,中国正式启动了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由国家财政每年拨付5000万元用于征集流失海外和民间的珍品文物,迄今已经耗费数亿元之巨。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回购价格在总体呈现不断上扬的趋势。仅以铜首像回购为例,2000年回购的铜牛首、铜猴首,一共花去北京保利集团1593万港币;随后被拍回的铜虎首耗资1544万港元,其代价相当于前两件的总和;2007年铜马首的价格飙升至6910万港币,是铜牛首、铜猴首、铜虎首总价的两倍多。
中国文物协会名誉会长谢辰生为此担忧不已:“中国一年的专项资金还买不回一个马首,价格炒上去了,亏的是国家。”甚至有人担心,价格的不正常提高如果成为一种惯性,最终将导致流失文物回归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这种千百万元的高价回购正在促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文物古董的价格越推越高,越炒越热,使得更多的人对文物市场合法的抑或非法的活动趋之若鹜。这进一步刺激了那些利欲熏心贪得无厌的盗墓团伙,文物贩子的活动更加频繁、猖狂和变本加厉。”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晓东说。
“除去节节攀升的价钱之外,回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说,虽然文物在市场的自由流通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机会更多,但由于文物的天价和回购的资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购半途夭折。“有的文物因为不知散落何处,有钱也买不到;有的文物知道它在何处,但人家不卖,你给再多钱也没用;还有的文物有钱能买回来,但不一定马上买,高昂的价钱明明是在敲竹杠!”他说。
张永年说,回购还面临着一个尴尬:多数被购回的中国国宝级文物都是因为战乱而流失海外的,在很多人心中,这些流落他乡的珍宝已经成为中国百年耻辱历史的缩影,很多国宝收藏者正是在这种爱国激情的驱动下才屡屡出手。因为专项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和企业捐款,而企业往往希望把通过其捐助回归的文物收藏于其企业内或者个人收藏,“我们也不好强求人家把高价买来的文物无偿捐给国家。”
回购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在回购国宝的人当中,不乏看上了海外国宝投资价值的买家。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很多从国外购回的国宝经过炒作身价翻番,又在国内拍卖市场被重新出售。这也使得文物的价格被不断翻新。
潮白:圆明园文物拍卖 我们终于愤怒了
2亿拍卖中国被掠文物的消息引起了中国民众的愤怒。中国文化官员对这次拍卖计划表示愤怒,是因为他们要求返还的主张遭到拒绝;普通公民表示愤怒,是因为法新社报道说90%的中国网民认为中国应该索回这两件文物;中国抢救海外文物专项基金表示愤怒,是认为卖方的报价“无异于打劫”。方方面面终于感到愤怒了,肯定是一件好事。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文物局反对“用中国的钱”回购“中国自己的东西”,笔者深表认同,虽然自己早就持有这种观点,但由权威人士表态腰杆才壮些。就算我们有钱,我们买得过来吗?国家因为积贫积弱而被列强掠去的国宝数得清吗?那些“不肖前人”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慷慨“卖”与他人的国宝数得清吗?数不清,买不胜买!就圆明园的兽首回归而言,如果回归,也应当是一种体面的回归。所谓体面的,也就是当年的侵略者怎么抢去的,再怎么送回来。当然,我们谁都知道这在今天无异于与虎谋皮,然而除此之外,它们的回归就没有丝毫意义。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把它们买回来干什么。爱国主义教育吗?偌大一个遗址还在,如果我们真的打算记取耻辱,足够了,无需再添加它们几个来佐证。何况,在英法联军的“火劫”之后,圆明园还经受了我们自己干出来的“石劫”、“木劫”、“土劫”,如今,百孔千疮的那个园子早就与它们不堪匹配了。先前已经回归的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都在哪里?如果同样是躲在保险箱里,则在此地与在彼地,在我们的人手里还是在他们的人手里,就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尽管诸如猴首铜像右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枪托砸击的明显凹痕,但它早就摆脱了耻辱的化身,而变成了价值多少万元的宝贝,令那些提起孔方兄就瞳孔放大的人啧啧称奇而已。
一则资料说,1977年,扎伊尔向比利时索回了数千件文物;1978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索回了一批在人种学上极有价值的文物;1980年,伊拉克向法国索回了《巴比伦法典》和《汉穆拉比法典》的部分;2002年1月26日,埃及向德国索回了一具3000多年前的古代埃及法老金棺棺盒。2002年5月27日,对归还文物态度一直非常强硬的大英博物馆终于同意,将与希腊就归还世界闻名的帕台农神庙大理石雕举行谈判。在我国,2005年,铸造于清朝光绪十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英军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的天津塘沽大钟也终于体面地回归天津。对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我们还是保持追索的权利吧,能否索回是一回事;是否在努力争取、努力到了什么程度则是另一回事!
我想,无论圆明园这几件兽首流落到哪里,其中国文物的性质不会变,其所承载的英法联军掠夺中国的性质不会变,其所铭刻的圆明园耻辱印记不会变。如果以拍得的方式达成它们的回归,除了说明我们手上有了几个钱,什么也说明不了。那么,回归不回归,就实在没有什么。
法律使不上劲回购成必须
据了解,目前我国追讨文物主要有三种形式:回购、讨还和捐赠。
回购大多是通过拍卖行拍卖获得。“根据我国现行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拍卖被八国联军洗劫出境的文物属于违法,但是在有些地方,我们没有权限去从法律途径制止。”国家文物局从事法律工作的一位官员表示,正是因为拍卖的形式被许可,回购这种国人都很难完全从情感上接受的方式还依然存在。
讨还,是追索文物中惟一不用花钱的方式,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有法依不了”。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晓东说,对于文物原属国来说,追索文物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国际公约。然而几个公约对文物追索的规定都无溯及力,虽然中国于1996年签署公约时对公约的实施声明保留对历史上被非法掠夺文物的追索的权利。可是遗憾的是,拥有众多中国文物的英美等国家却不在此约之中。也就是说,中国面临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只能是保留追索权,寄希望于拥有者能够主动返还。
一位从事多年文物保护工作的专家无奈地指出,从民族感情而言,对当年被明火执杖地掳去或以所谓购买和考察的借口暗暗盗运的文物,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还需要通过高价回购来追索,确实难以接受。但是文物回归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历史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其中一部分海外流失文物客观上已经很难回归了,在无法用外交和法律手段索回流失文物的情况下,达到回归目的的重要途径仍是购买。
关于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兽头铜像
1.兽头铜像原来在圆明园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
这次引起关注的鼠首、兔首铜像,是圆明园十二生肖兽头铜像中的两尊。它们原本是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中海晏堂前喷泉池的喷水口。这十二生肖的铜兽头下面是石质人像,均手持玉笏、身着袍服。
这些动物铜像口中轮流喷出一个时辰(合今天的两小时)水柱,即子时(23时至次日1时)时分,鼠首铜像口中喷射水柱;丑时(1时至3时)时分,牛首铜像口中喷射水柱……但当正午时分即12点整时,除马首继续喷水外,其他十一动物铜像的口中也一齐喷射水柱,刹那间场面极为壮观。因此,人们只要看到那个生肖头像口中喷射水柱,就可知道现在的时间。
2.它们为什么珍贵?
乾隆盛世,清王朝国力强盛,工艺水平处于巅峰,这在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上表现得尤为充分。
首先,它所用的铜,系专门为宫廷所炼制的合金铜,内含诸多贵重金属,与北京故宫、颐和园陈列的铜鹤等所用铜相同,颜色深沉,内蕴精光,历经风雨而不锈蚀,堪称一绝。
其次,它是由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宫廷造办处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表面还以精细的錾工刻划,像上动物绒毛等细微之处皆一凿一凿锻打而成,清晰逼真,鼻、眼、耳等重点部位及鼻上和颈部皱褶皆表现十分细腻,不见一丝马虎,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
更让人称道的是,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由中国宫廷匠师制造,而设计者是郎世宁等来自欧洲的艺术家,因此铜像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也融合了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