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南陈北李”,即陈独秀、李大钊最早开展了党的创建工作。许多人却不知道“南杨北李”,即杨匏安、李大钊最早在中国系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如今耸立在珠海市香炉湾畔的杨匏安烈士铜像,便是这位南国革命先驱的丰碑。
杨匏安(1896-1931年),字麟焘,广东香山南屏镇(今广东省珠海市)人。因父亲早殁,在母亲督教下,他三四岁便读唐诗宋词,后自称“幼有诗癖”。他就读于广州高等学堂附中(即广雅中学),毕业后,返乡到小学任教,因揭发校长贪污反遭诬陷下狱。出狱后,杨匏安东渡日本,在横滨半工半读,此间接触到社会主义的著述,从此开始追求社会革命理想。1916年,杨匏安回国。
1919年,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后,他认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翻译了日本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著述,并于同年写成了包括《马克斯主义》(当时的译称)在内的《世界学说》。此篇差不多与李大钊的著名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时问世,他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曾有“北李南杨”之说。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里,叙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时,首先提到了李大钊的贡献,其次便提到杨匏安的贡献,认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过重要的作用”。
杨匏安1921年春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党组织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3年,他又受中共中央委派参加了国民党的改组,此后三年间在国民党中央当过第二届中央委员、中央组织部秘书和代部长,以此身份大力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和工农运动。1927年,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不久参加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会后南返广州,协助广东党组织接应南昌起义南下部队。
1929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并参加编辑党的刊物。在上海极其艰难和危险的环境中,积极从事党的编译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1931年7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面对国民党的高官厚禄引诱坚贞不屈,蒋介石打来电话时,他把话筒摔到墙上。杨匏安还告诫家人,千万不能接受国民党要人送的钱物,如不能生活下去就立即南返。敌人改为严刑逼供,他咬紧牙关,只字不吐,最后壮烈牺牲,年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