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前137年),河北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西汉南越国创始者,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地方政权,都城设在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因此,毛泽东说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数十万军队进取岭南,由于受到当地越族土人的顽强反抗,秦始皇遂又令大将任嚣为主将、赵佗为辅将,率数万水师南下增援。当年,平定岭南,秦朝在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其中南海郡治为番禺,任嚣为郡尉,下辖4县。赵佗任龙川县令,上书秦始皇要求从中原迁居50万居民至岭南。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掀起反抗秦朝残暴统治的农民大起义,中原陷入战乱。这时,任嚣即将病危,他命赵佗代理其职务,并留下临终遗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汉•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于是,拥兵数十万的赵佗与北方匈奴的冒顿并称“南劲北强”。赵佗按照任嚣的临终嘱咐,封关,绝道,筑起了三道防线,聚兵自卫。秦朝灭亡后,赵佗派军队攻占了桂林、象郡,统一了岭南,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从而为存在95年的南越国奠下基石。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陆贾前往南越国游说,劝赵佗归化中央政权。赵接受了汉高祖赐予的“南越王”称号,并向朝廷称臣奉贡。此后,中原地区的铁器等生产资源及技术源源不断引入南越国,推动了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汉高祖死后,赵佗与吕后当政的汉朝中央政权关系一度紧张,他自称南越武帝,向汉朝举兵发难。汉文帝即位后,继续对南越国实施怀柔政策,赵佗也主动撤销帝号,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又修好始昔,维护了岭南的社会稳定。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赵佗去世,享年约一百馀岁,葬于番禺。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一直到公元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
赵佗在岭南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提倡汉越通婚,尊重越人风俗,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带到了南越,大力推广使用铁农具和耕牛,改变以前的“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赵佗不仅创建了龙川佗城,还在番禺建筑了“周十里”的“赵佗城”,奠定了早期广州城的格局和规模。从大量的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说明,南越国是岭南文明的奠基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