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年)进士,北宋政治家﹑一代名相、诗人。
寇准为官直言善谏,非常刚直。据说有一次,寇准在大殿奏事,因观点与宋太宗不合,竟公然和太宗争执了起来。宋太宗实在是无法忍耐寇准的“放肆”,龙颜大怒,拂袖起立欲走。寇准居然站起来紧紧地拉住“龙袍”,要皇帝坐下来把他的话听完。幸好他碰到的太宗,还没有昏庸到自己的子孙高宗等人的地步,他很赏识寇准的“犯上”,并称赞道:“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郑公(魏征)”。(宋•李焘《长编》)
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侵宋,在宋朝廷内 “迁都逃跑”声音甚嚣尘上的时候,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当真宗出现在澶州北城楼上时,城下北宋兵民欢声雷动,气势顿生百倍。辽国大军兵临城下却难以破城,眼见续战无利,便想讲和。于是双订立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从此共享和平近百年。从积极抗辽到澶渊之盟,寇准功盖群僚,有目共睹,后来王安石也曾在诗中歌颂:“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宋•王安石《澶州》)
寇准和同僚丁谓之间的恩怨非常曲折,寇准原来十分赏识丁谓的才能,曾反复向上推荐他。丁谓对寇准毕恭毕敬,唯命是从,某日会餐时,食汤沾了寇准的胡须,丁谓起身为之揩拂,寇准笑着奚落他:“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 (《宋史•寇准传》)丁谓羞恼于当众受辱,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这大概就是“溜须”说法的由来。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寇准被丁谓等人诬告陷害,被贬为雷州司户。
寇准生命中的最后18个月都在雷州度过。在雷州,他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教当地百姓学习中州语言。后来,丁谓被贬到更远的海南,路过雷州时,寇准命人送他蒸羊,又怕手下人报复丁谓,关闭大门,不放他们出去,正可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一代名相寇准客死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