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民间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提起包拯,人们想到的大多是开封府执法如山、廉洁公正的黑面青天。其实,在到开封之前,包拯在广东肇庆已写下了一段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为官佳话。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包公奉旨调任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知府。他主政端州三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的雏形;他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崧台驿,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星岩书院;他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他发动百姓开挖状如七星的七眼水井,居民饮水思源,将这七口水井称为“包公井”;
肇庆包公祠
从包拯治理端州开始,端州作为港口城市的官衙、仓储、码头、堤围水利设施以至书院才大规模构建。包拯虽然来不及始建学宫、城墙和城濠,但端州宋城的基本格局已由他确定了下来,他下令开渠排沥水,也使现在七星岩景区的山水布局显露出雏型。
包拯在端州还有“不持一砚归”的典故。端州以砚闻名,“端砚”被列为朝廷贡品。当时到端州任职的许多官员都额外征收端砚,用于私自收藏和迎来送往,甚至肆意加征几十倍,令砚工们苦不堪言。包拯任职端州之初,即改革积弊,明令禁止超征。除上贡朝廷之外,多产出的砚台,砚工们可以自由买卖。此令一出,砚工无不雀跃。
包拯离任时,端州空巷,民众扶老携幼,沿江相送。船到羚羊峡,本来天色晴朗,却突然变得乌云翻滚,浊浪排空。包拯感到事有蹊跷,便命包兴查问随行人员,书童跪下禀告说,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送端砚一个,他私下替包拯收了,放在船上。包拯便将端砚抛到江里,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随后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即砚洲。这就是民间流传着“包公掷砚化渚洲”的典故。
对百姓有功的人,人们自然会记住他,如今在肇庆,还有不少与包拯有关的遗迹:包公井、七星岩题字、砚洲、后沥水、端州州衙、富民坊、厢军巡逻营之草场、麦仔园、丰济仓、城西崧台驿、星岩书院、宝光寺、文昌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