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一个流行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可以说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张之洞于光绪十年(1884年)擢为两广总督,适逢中法战争,张之洞重用冯子材,击败法国军队,取得了中法战争的大捷。张之洞督粤共5年,前两年因忙于中法战事,无暇他顾,后三年,启动了广东的近代事业。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状况,张之洞在广东大兴洋务新政。光绪十二年(1886)九月,张之洞于广东省城大北门外二十里之石井墟购地三十余亩,创建制造枪弹厂一所,还初步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广东水师。此外,他还积极在广东兴办新式教育,将广东原有的实学馆改建为博学馆,用以教授西艺。光绪十三年(1887年),他又将博学馆扩建为广东水陆师学堂,额定招收水师、陆师学生各70名,并聘有中外教习数十名,其中包括首批美国留学归来的詹天佑等人。这是一所初具雏形的近代军事学校,它也是张之洞大办洋务教育的开端。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又在该堂增设洋务五学,即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公法学五门新的“确有实用”的学科。张之洞建立的这些新式教育,对于推动广东的文化建设和近代化建设起了重大作用。三十多年后,即1924年,孙中山就是在原广东水陆学堂的校区内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张之洞对广东的教育事业贡献尤大。张之洞出身翰林,为官一任,总不忘兴学育才。广州原有粤秀、越华、应元三处书院,但不是缺钱就是少屋。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之洞奏于广州创建广雅书院,作为东、西两省读书士子继续深造的场所,延翰林院编修梁鼎芬为山长,聘请品行谨严、学术雅正之儒士为分校主讲。
张之洞为创办广雅书院耗费大量心血,他不仅为书院筹足建院经费和常年经费,亲自题写书院匾额,制定书院规章,延聘山长、教习和管理人员,政余之暇,莅院考业稽疑,时加训勉。卸任离粤,,还议定以光绪十六年(1890)为始,每逢四季,由张之洞亲自命题,封寄广雅诸生,答卷交监院汇收后转寄湖北,亲加评阅,定榜寄回。广雅书院后来迭经变迁,先后易名为两广大学堂、两广高等学堂、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广东省立南路临时中学、广东省立广雅中学等等,直至今天仍为广东教育界的一方重镇,为广东培养了众多的人才,蜚名海内外。创办广雅书院之后,还在奏准创立广雅书局。书局所刻的各种经籍图书,均赠藏广雅书院藏书楼(名冠冕楼),供院中诸生随意借阅研习。
张之洞在办学和刻书的过程中,选拔培养了大批广东本地人才。在广雅书局担任校勘人员的,大部分都是广东士人,其中如廖廷相、陶福祥、林国庚等都是当时广东的著名学者。在引进外地人才方面,张之洞十分重视从全国各地聘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来粤,其幕府中有杨锐、赵凤昌、辜鸿铭等名士,还聘用浙江著名学者朱一新任广雅书院的第二任山长,聘用江苏著名学者缪荃孙为广雅书局采访、总校。在此期间,著名学者李兆洛、叶昌炽、屠寄、廖平等也纷纷联袂南来。一时之间,广东名流辐辏,岭南文化与国内其他地区文化乃至海外文化相交汇,这大大促进了广东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