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民,这个富有诗意而形象的名字,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呼。疍民是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以前大多居住在小舟上,以舟楫为家,舟小如疍,故称疍民。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古越族的后代,因为常年漂泊海上,他们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解放初期民族甄别时,他们甚至差点儿成了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
疍民漂行于中国南方沿海各地,为了抵御海浪,大约在1000年前,疍家人就造出了名为“鸟船”的船只,其船身狭长,上阔下尖,冲波劈浪无所畏惧。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来源,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宋人周去非撰写的《岭外代答》,他是这样介绍疍民的:“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疍也。”可见疍民水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之前。而今人类学家的说法是,疍家人是原居于陆地的汉人,秦朝时被官军所迫,逃入江海河上居住,以捕鱼为生,此后世代传承。
对于“疍”这个名城的来历,疍家人自己表示,这是因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疍民和客家人一样,他们漂泊、迁徙、避世。不过,客家人躲进深山老林,而他们则隐身于汪洋大海。客家人族群庞大、负重历史,而他们,更多的是淡泊、轻松、知天命。
疍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疍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部分地区的疍民语言与当地居民同化,已没有独立语言。疍民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宗教信仰为佛教,但他们更信奉龙皇,初一、十五都会上香,并且非备猪、羊奠祀不可,祈求神明保佑他们平安、幸福。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疍民纷纷上岸建房居住。疍民下海捕鱼也都用上了先进安全的机动船,再也不用过着风里来浪里去、担惊受怕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