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蒙克常被看作是十九世纪画家,但这次展出要凸显的,正是他身上的现代性
此次展出最为特别之处是,蒙克最为著名的作品《嚎叫》(其中的一幅不久前刚以1.19亿美元创下艺术品拍卖纪录)的四个版本一个都没有来。究其原因,负责展品选定的奥斯陆蒙克博物馆工作人员解释说,人们通常将蒙克视作十九世纪的艺术家,但事实上,1863年出生、1944年去世的蒙克,人生至少有一半时间生活在二十世纪中。
他完全就是一位现代人、一位现代艺术家,这次展览取名为“现代眼”,就是为了以正视听,希望人们能从全新的角度看待他。而《嚎叫》完成于1893年,所以不在此次展览之列。无论如何,官方的解释也确有道理,蒙克名气如此之大,《嚎叫》更是成为一种当代流行文化符号,网络上售卖的玩偶、影视作品都会拿它搞笑;但随便找个人问问,蒙克除了《嚎叫》,还有什么作品,除了自诩为艺术迷的,其他人不一定答得上来。这次没有《嚎叫》的蒙克巡展就有望打破这种假象。
“你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蒙克了吗?先别忙着下结论。”这是泰特官网上的介绍。相较以往人们对于蒙克的固有认识——内心充满焦虑、不安,过着苦逼生活的孤独、忧伤的挪威画家,本次展览旨在引领观众关注他的生活与作品中那些更为复杂、微妙、被人忽视的侧面,最终对蒙克有个更为全面和完整的认识。“很少有哪位现代艺术家像蒙克这样如此知名,却又不被人理解。本次展出将带您审视他在二十世纪中完成的代表作,包括主要由奥斯卡蒙克博物馆提供的六十幅油画作品,以及此前罕有展出的蒙克摄影作品、电影作品。
过去,蒙克常被看作是十九世纪画家,但这次展出要凸显的,正是他身上的现代性。我们将会发现,蒙克十分受到画室之外那些日常生活场景以及报纸新闻的影响,正如他在1925年至1927年间完成的《着火的房子》呈现的那样。蒙克的画作十分强调前景,有意突出对角线构图,从中不难看出来自当时电影与照相技术革命的影响。
他不少具有革新思维的作品中,都能看到类似电影的视觉设计:制造出人物向着前方、向着观众方向移动的幻觉,例如1913年至1914年间完成的《回家路上的工人》。对于当初才刚出现在话剧舞台上不久的电灯照明视觉效果,他也很有心得,巧妙运用在诸如《艺术家和他的模特 》等作品之中。”
在各种展品中,蒙克拍摄的50张黑白照片尤为有趣,其中包括一批自拍的大头照,或正面或侧面,相机并不固定,而是单手捏住,伸向前方,镜头朝着自己,乍一看和现在手拿“爱疯”的自拍控颇为相似。蒙克的拍摄工具是1902年在柏林购入的小巧的“牛眼”照相机。他对自己拍的照片似乎十分满意,曾经在1930年接受采访时说:“我从摄影中学到很多东西,我有一台旧相机,拍了不少自己的肖像,结果往往会令我自己都十分吃惊。等到将来我年纪大了,除了写自传再也干不了别的什么的时候,我会将这些自拍照全都拿出来做展览。”
除了爱照相,蒙克对于电影也十分着迷。1927年,他出访法国时在百代公司买了台Baby 9.5毫米摄影机,拍了不少街头即景。这款1923年投放市场的摄影机,是第一款真正大批量生产与销售的非专业摄影机,可装入特制的木箱之中,十分便于携带;起初采用曲柄操作,之后改良为发条(蒙克购入的即是这种)。
这次展出的影像作品包括蒙克1927年拍摄的5分钟短片,最先出现的是德雷斯顿——当时他去柏林出席自己的画展,随身带了摄影机,从画面中可以看到易北河边的王宫广场,以及耸立着的萨克森国王雕像。这是他第一次自己拍摄电影,对于车水马龙的街景十分偏爱。之后一卷带子,拍的是他在奥斯陆的工作室,他的梗犬慵懒地躺在阳光下的花园之中,随后是奥斯陆大街上的景象,以及他的部分自拍。从镜头的变化和特写画面的构成来看,似乎都受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欧洲大陆实验电影的影响。
展出的画作方面,虽然没有《嚎叫》,但有史以来第一次凑齐他的六张《哭泣的女人》(分别从三家博物馆借来)。他自1907年开始绘制这一系列画作,主题是忧郁的裸女站立在床边。似乎是为与他的那些自拍照遥相呼应。
自画像也是这次展览的重头戏。虽然他的第一张自画像诞生于1882年(当时蒙克18岁),但也在此次展出之列;而1919年完成的《西班牙流感自画像》,记录的是罹患眼疾之后的蒙克;另外还有一幅蒙克去世之前一年完成的《钟和床之间的自画像》。
不过,关于此次展览的主题,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独立报》专栏作者AdrianHamilton撰文指出,蒙克相比与他同期的画家,并未显出多少特别的“现代性”,喜欢看电影、看报纸、爱拍照、爱摄影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当时不少画家也都会做这些事。“策展人希望能说服你相信,是电影启发了蒙克,绘下这些充满戏剧性的作品,这些冲着画外走来、直视着你的面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