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 » 热议焦点 » 正文

故宫禁令是否成为免责声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4-29  浏览次数:528
故宫博物院日前声明,该院在职、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文物鉴定等活动时应获得故宫博物院的书面授权,否则属个人行为,后果由本人承担,故宫博物院对此不承担责任。此前“金缕玉衣”和“汉代玉凳”事件均有“故宫专家”鉴定,令故宫声誉受损。

故宫博物院日前声明,该院在职、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文物鉴定等活动时应获得故宫博物院的书面授权,否则属个人行为,后果由本人承担,故宫博物院对此不承担责任。

 

此前“金缕玉衣”和“汉代玉凳”事件均有“故宫专家”鉴定,令故宫声誉受损。一位文物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故宫博物院发表声明是为了维护故宫博物院的声誉,表明了一个很好的姿态,但由于声明中没有具体的措施进行规范和监管,能否有效实施还不好推测。更有专业人士指出,这一纸禁令很可能只是故宫的免责声明。

 

如何鉴定鉴宝人,文物造假产业链是如何形成的,文物鉴定准入和资格管理制度的缺失再度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谁来监管鉴定人

 

近些年艺术品市场大热,民间收藏兴起,由于文物收藏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一般的收藏爱好者大都像求医一样,需要鉴定师或专家的指导与鉴别。在这种情况下,寻宝鉴宝类电视栏目也应运而生。

 

自江苏卫视在全国最早推出《家有宝物》之后,最多时全国鉴宝栏目达50个。一些顶着若干头衔的专家纷纷走向台前,成为电视节目上的主角,经常是一件貌不惊人的物件动辄现场估价过百万。然而,鉴定专家“看走眼”的事件却屡屡发生,受利益驱使,随意开具鉴定证书的现象层出不穷。央视《鉴宝》节目中曾出现由专家鉴定为真品的吴作人《牧牛图》,后鉴定为伪作,引起社会哗然;鉴宝名家、央视《寻宝》节目嘉宾毛晓沪因涉嫌造假,专家的权威性备受质疑。

 

随着专家尽失行业操守的内幕浮出水面,此类鉴宝收藏类节目逐渐成了娱乐节目。有媒体曝光,专家鉴宝出场费高达一万元以上,甚至有一些鉴宝栏目的专家和送宝观众进行勾结,将赝品说成真迹,以蒙骗看重电视公信力的藏家。

 

一位文物界资深媒体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那些专家敢于出鉴定的核心原因,是因为没有任何法律风险,有一些个人或者机构提供开具文物鉴定证书的服务,这些证书谈不上什么国家承认与否,只可以作为判断文物价值的参考依据。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机构,目前根本就不存在被国家承认的所谓‘文物鉴定资质’, 就算东窗事发,也没有经济赔偿。那些冠冕堂皇的专家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在文物鉴定时随意报价、照顾人情,乃至进行利益交易。”

 

“不私下为民间文物做鉴定、估价,这是一个国际博物馆界的基本伦理。在国际艺术品市场,鉴定师需凭证上岗,出现真伪鉴定事故亦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位专家强调,“更何况我们的专家是受国家财政供奉(实则纳税人供奉)的工作人员,不管是技术专家还是管理层官员,在职期间都不应该参加社会文物鉴定活动,退休后也不应以所在单位专家的名义参加类似活动。”

 

文物造假产业链是怎样形成的

 

应当说,文物专家滥用鉴定权尚属行业操守的问题,引发的是人们对专家和鉴定机构的信任危机。事实上,文物鉴定乱象折射出赝品泛滥,真文物监管缺失的深层问题。

 

在文物界流传着一句颇为讽刺的话:95%的藏家花了95%的钱收藏了95%的赝品。据估算,全国搞收藏的人数达到8000万至1亿,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尊重文化,而是把收藏当做投资,本质上是打着文化幌子的财富游戏。

 

国家文物局最近一次调研显示,目前21.4%的公众认为文物拍卖赝品多,34.1%的人认为民间文物市场假货泛滥。此前媒体报道称,这种集文物仿制、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目前在国内拥有超过10万从业者,每年收入超过百亿元。

 

“整个行业都在打法律的擦边球,殊不知这水有多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专家表示,“外行人很难了解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实际上,从造假到售假,这条产业链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前不久一家专业艺术品网站对此作了深入调查,3月份发布了一份《地下作旧产业调查》,文物造假再引关注。”

 

据记者了解,这份“中国文物造假地图”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内容令人触目惊心:陶瓷造假重灾区以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县神垕镇、宝丰县)、浙江龙泉地区、广东潮州等地为重;青铜器造假重灾区则是以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为代表的制假村;玉器造假重灾区是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安徽(蚌埠),这些地区主要是汉代玉器造假地,辽宁是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的聚集地;书画造假重灾区以天津鼓楼地区为最广,北京潘家园、琉璃厂等地的假书画多是由其他地方流入,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则多为当地书画家作品被造假严重。

 

“攫取暴利是产业链形成的核心原因,销售渠道隐蔽性很强,防不胜防。官不举民不究,难以监管致使文物造假盛行。”该专家无奈道。

 

整饬文物市场加强监管

 

眼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文物投资收藏市场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缺乏法律依据和管理机构的文物鉴定市场,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文物界普遍认为,对于刚刚勃兴的文物投资市场,对于整个文物鉴定以及收藏行业的公信力,买卖真文物违法,买卖假文物不违法,鉴定假文物不违法的怪象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文物市场法规体系建设,建立文物鉴定准入和资格管理制度,引导规范民间收藏,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会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曾建议文物鉴定最终应该上升到立法的层面。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在议案中特别提出了“关于规范民间文物鉴定业务与行为的建议”。他认为对民间文物鉴定人员应实施资质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提出了关于《规范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活动》等五个提案。建议由国家级鉴定文物和艺术品的权威机构,对从事鉴定文物和艺术品的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并提出职业道德德要求、制定行业规范。

 

全国政协委员史贻云认为,要加大对艺术品生产加工的各种仿古工艺厂的监管力度,防止出现艺术品造假产业化。可以利用媒体多开设一些专业鉴定讲座,使收藏爱好者进一步掌握艺术品收藏的知识与特点,引导广大收藏爱好者正确、理性地看待当下的收藏热与艺术品收藏。

 


【编辑:汤志圆】
 

 
 
[ 前沿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前沿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