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80后妙龄女郎在广州花城广场等公共环境下表演“上吊”。而这一幕也随即在网络疯传,甚至有为数不少的门户网、论坛更凭事件策划者、知名网络策划人金泉少侠一句“希望通过此举呼吁社会关注80后在城市的生存状况”,便纷纷为之贴上了“行为艺术”的标签。
曾几何时,我们因为公众传媒对当代艺术的关注欠缺而深感遗憾,但眼下名不副实的信息满天飞,却又叫人看了心都凉了半截。
艺术发展至今天,形式越来越丰富,手法同样层出不穷,观念更是百态更迭。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艺术,一件艺术品好在哪里,局限在哪里,其自身又有什么特点或不足,甚至作者与作品要向社会公众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些对艺术的认知在传媒工作者中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与普及。
随手抓来一名浓妆艳抹的女子往人前作势一站,就说是“艺术”,就说是在关注“城市生存压力将青年们逼入‘上吊’险境”。炒作者无非是炒作,然而公众传媒在传播处理上,若习惯性地当作一条吸引眼球的新闻了事,那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无论是断章取义的报道,还是惟恐天下不乱的话题制造,终究会致使公众误把当代艺术看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事儿。显然,这与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社会体验,而努力拉近公众和艺术之间距离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没有了受众,再好的艺术亦是对牛弹琴。
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今天这个传媒时代,国内的媒体平台在参与性方面,比过去任何时候做得都要好,能够通过公众媒体的介入来让当代艺术成为一个社会共同关心和关注事情,这绝对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仅仅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尚远远不够,公众传媒还必须清楚自己的“底线”——那就是介于艺术与大众之间的服务者的角色,一头是给予关注支持与舆论监督,另一头是给予普及推广与正确引导。
公众传媒只有清楚了解自己的“底线”,才能掌握充分的、正面的话语权,才能使得当下艺术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态势到达一个理想的期望值。否则,当“上吊”成为艺术之时,艺术的“上吊”同时也在上演!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