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各种所谓的“圈子”已经模糊了边界。我们更愿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让不同类型、甚至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同聚一堂,交流补益,从不同的角度汲取各自的营养,从而成长为更全面的艺术家个体。在这个意义上,身在学院的徐唯辛和独立艺术家童振刚的联展,正是将我们传统意义和惯性思维中所认可的两种艺术——学院和当代——有机相和。这如同长江和黄河两条并行的江河,在这个相对的盛世中两江汇流,也更具有和光同尘的普世意义。
燃烧的内心与冷静的表达
徐唯辛和童振刚都是新疆人。大漠西域的辽阔苍茫,在两位艺术家身上显现为相似的朴实直爽。在他们的人生经验中,两人有着相似的成长轨迹:天分突出——少年努力——学院训练——坚守艺术——终有所成。
燃烧的内心与冷静的表达,是二人在艺术创作上的共同特征。徐唯辛为矿工、农民、士兵和知识分子造像,他客观记录人物的真实表情,以文字记录人物生平,却不作任何的主观判断;童振刚描绘都市中的“富贵闲人”,整齐划一的眯缝眼,幅度雷同的小微笑,摇曳生姿的小场景,在雷同的微笑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情。
两人都在传达一种相对冷静的普世价值观——但观众能通过画面清晰感受到,艺术家的内心都是一团熊熊烈火。
徐唯辛说:“艺术算个屁,尊严没有用。我希望能用艺术做点实事。”童振刚则强调:“当内心燃烧着某种激烈的情感时,我的嘴就闭得更紧,意志就更冷静。”
有思想的艺术家
当“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汇被各种滥用彻底毁掉之后,我更愿意使用“有思想的艺术家”来形容徐唯辛和童振刚这两个人。
徐唯辛关注的对象是社会生活的最底层。那些矿工、农民和士兵,满面焦土,口干唇裂,我们却能清晰读到“朴素、正直、坚毅、果敢”这些关键词。艺术家通过迫近的肖像,告诉我们,尘埃和汗水并不曾抹去他们身上的光彩,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那些人。
童振刚的画面形象被他定义为“都市闲人”。他们满心欢喜,表情雷同。我想不同的观众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你可以释义为特定人群的玩世不恭,也可以看成是一夜暴富后的营营苟苟。这也是中国当下的一个特定人群,这群人可能掌握着社会财富的大部分,追求享乐,奢华生活,他们就是在世界各地购物,直接拉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那群人。
这两个人群,是目前中国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增的核心人群。徐唯辛和童振刚所关注的焦点,正是关系到这个民族生死存亡的两个人群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是有思想的艺术家,正是这些迫近的肖像,以朴素和单纯的形式,传达出强烈的社会意涵。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社会创造价值。”歌德的这句话,印证了徐唯辛和童振刚在这个时代所具备的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马卡连柯也曾说过,“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与集体的一种影响。”徐唯辛和童振刚所强调的个体形象,正汇聚为一种集体经验和社会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
朱小钧 2012年4月14日于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