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间,各种类型的文化产权(艺术品)交易所在多个地区涌现,它们在探索文化体制创新的同时,也因良莠不齐、同质化竞争引发了业内的担忧。一些学者和业内人士呼吁,国家应在控制数量的基础上,尽早对规模较大、影响较广、规则较规范、风险防控较严格、入市综合门槛要求较高、已积累较多实践经验的文交所确定试点名单,在试点取得成效的情况下,逐步完善规则,再行全面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间,国内先后成立或筹建中的文化产权(艺术品)交易所包括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广东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已经成立开业和即将开业的文交所将近60家。
但文交所兴起的同时,目前国内仅有四十余件艺术品上市交易。而更多的文交所挂牌后,尚无艺术品交易行为。业内人士分析,只有出现足够多的艺术品交易量,才需要文交所作为交易平台。现在文交所遍地开花的结果,是每个交易所的业务量都很小,这是不符合市场规则的。多并不代表好,只代表了参与的意愿。作为要素市场,文交所是需要交易量支撑的。
各地交易所既相互模仿,又标新立异。虽然在概念上屡屡出新,但原理基本上都是基于份额化的资产包模式。交易过程中过分借鉴和依赖证券交易模式,所有的目光集中在艺术品资产包的价值开发上,而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创新理念。同质化的竞争是违反交易所发展逻辑的,重复开发、成本加大,人才分散,都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
此外,没有经过先试点后推广阶段,一些交易所仓促上马,有条件的上,没有条件的也要上。由于缺乏经验,容易造成的市场混乱与风险失控,影响份额化交易的正常发展。
面对文交所遍地开花、各地发展良莠不齐的现状,一些学者建议,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的要求,统筹发展规划,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格局。以上海、深圳、天津等较早成立文交所的地区为试点,统筹规划全国性的文交所布局,或是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展文交所试点,在风险锁定的前提下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