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为艺术存在哪些问题
在行为艺术面临接受危机,有关争论愈演愈烈之际,对行为艺术自身是否存在问题的思考便凸现在人们面前。无论正方反方,对中国当下的行为艺术自身存在着问题这一点上都很少有直接否认态度。从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看,大致可以将相关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1.艺术表现的失当 如王岳川在其《人类性.艺术的道德底线》一文中认为“审美离人们越来越远,先锋日益变成了非先锋,他们以自己过度失当的所谓创新而激起内在的恶的欲望。”又如《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刊载的《行为艺术在中国遭拒斥的原因之分析》[23]中也认为“行为艺术在进行意图表达时,其选择传达的机制首先便出现了偏差。它不切实际地试图以常态模式来表现自己的异质内核,这就导致它的艺术意蕴的指向发生混乱”。
2.对价值的过度解构 这种观点认为行为艺术在对传统的解构中以感官刺激替代了艺术激情,这样就丧失了其发轫之初的批判立场和诗性关怀,沦落到“形而下的本能低俗模式中”[24]。
3.艺术语言与逻辑关系的混乱 当下审美标准的缺失,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混淆,使一些艺术家在艺术语言和逻辑关系上发生混乱,成为一些不良行为泛滥的直接诱因。
四.关于当下艺术批评的反思
在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中,一些学者和艺术家也意识到了当前艺术批评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两千零三年的《艺术当代》杂志刊登了贺万里的《何从批评:关于当下行为艺术批评的审思》一文。该文首先例举了国内美术杂志上一些关于行为艺术的批评言论,归纳了当前批评表现的一些方面。指出这场讨论中存在着“以道德化的批判淹没学术化的批评,以社会学的判断淹没艺术本体探讨,以情绪化的抨击替代作品文本批评的现象”。作者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源自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品评标准”以及“传统美学观和审美品评的滞后”。而“在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美学批评标准的模糊和失落”也是导致当前“社会学批判淹没艺术本位批评的缘由之一”。
陈履生在其《批评失衡的时代如何批评》[25]一文中也指出当前一些批评家利用当前批评标准的混乱“表现出一种不正常的批评关系,从而使批评走样,使批评成为一种有现实意义的工具”。在分析批评混乱的原因时,陈履生认为是“当代中国美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发展造就了批评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他指出“以观念为主要内容的观念艺术并没有与技术相关的标准,所有的只是一个为审视所依凭的观念内容,而观念内容的随意性为批评带来了多样化的阐释结果。批评的失衡往往就是这些随意性的指向。”由于经济、利益、政治、友情、体制等关系,批评已经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一方面批评的失语或走调造成了标准的缺失,另一方面又借助于标准的缺失而获得生存的合理性”。
对于这种现象,贺万里提出了批评“应着力于从当代审美理想与意义的视角揭示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以对艺术品“多维意义结构的分析”为批评依据,“从艺术视像语符的转换意义和哲理高度揭示和评估艺术品的史学价值,并进而为艺术发展提出审美典范与新取向”。
总而言之,二十一世纪初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涉及到了人和社会的许多层面,它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深思。正是这些深思,使无限关联的意义呈示了出来。面对这一现象,学者们虽然发出了不同声音,但他们的观点却彼此互补,共同构建了世纪之初对观念艺术的研究。
结语
整个看来,在众声喧嚣中萌芽、发育和生长起来的中国观念艺术虽然在出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但它在中国的扎根却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激起人们对艺术这一古老问题的追索,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生存的世界。中国近二十年对观念艺术的研究虽然远不够成熟但他却把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出来,如艺术作品的意义问题,艺术的标准问题,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艺术的公共性问题,艺术与批评的关系问题等等---
当然,这二十年观念艺术的研究也暴露了批评界的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一些艺术批评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出现异化,在商业利益的介入下不再实话实说。
二,不能将中国传统理论和新引进的西方理论创造性的转化为批评资源,因而在对观念艺术的讨论中出现了以纯理论话语硬套具体艺术实践的粘连式批评和以情绪化抨击替代学术化探讨的印象式批评的现象。
三,在对观念艺术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空白点或者有欠深入。如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不足。观念摄影和录像艺术是观念艺术进程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媒材和图像的变革,然而研究新媒体的文章却不见多。
总之,观念艺术在中国尚处于发育和生长之际,但它的出现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它质疑了传统的艺术标准,并提醒我们意识到,在今天的社会里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这些,都要求理论研究者不能满足过去,而应以更宽阔的眼光面对观念艺术发展的现实。然而,尽管如此,中国观念艺术二十年的研究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中国观念艺术的生动画卷。研究者们虽然在研究中所取的角度各有不同,但却汇集成二十年中国观念艺术发展的整体图景。
注释:
[1] 易英《媒材的变革》 《美苑》1997/03
[2]《世界美术》1985/01
[3]《世界美术》1985/01
[4]《美术思潮》1987/05
[5] 刘骁纯《峡谷与机遇》 《江苏画刊》1990/01
[6] 刘骁纯《民间美术传统的蜕变》 《美术研究》1991/04
[7]《江苏画刊》1994/12
[8]《江苏画刊》1994/12
[9] 张晓凌《观念艺术——解构与重建的诗学》
[10] 《防左反右:清理心理主义》 《自由的有限性》
[11]、[12]、[13]、[14]、[15] 张晓凌《90年代艺术现象》 《中国艺术》 2000/01
[16]、[17]、[19] 黄专《没有坐标的运动——中国观念艺术二十年》
[18]《人文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美术》2001/04
[21]《走火入魔的前卫艺术》 《美术》2001/04
[22]《美术观察》2002/08
[23]孙兰花、简圣宇《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24]王岳川《人类性.艺术的道德底线》 《美术观察》2002/08
[25]《中国书法》2004/01
写于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