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也能享有和国有博物馆一样的待遇吗?民办博物馆也能获得国家的财政支持吗?民办博物馆终于能够“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文博公益机构的一员了吗?日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一番话瞬间在社会上尤其是文博界“激起千层浪”,他说:“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将国有行业类博物馆以及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纳入国家政策支持的免费开放范围。”
民办博物馆受关注
日前,作为未来五年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行动指南的《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印发,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数次提及民办博物馆的建设方向以及国家对民办博物馆的帮扶引导,引发业界对于民办博物馆未来走向的讨论。
在提到博物馆建设时,单霁翔指出:“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3500个,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2500个,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达到800个,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的民办博物馆建设率达到10%”,并称之为“带有指导性的预期性发展指标”,国家文物局将民办博物馆的建设纳入整体预期似乎还是首次。同时强调,要“实施民办博物馆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引导、规范和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建立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核心的博物馆专业协作网络,推进对中小型博物馆的连锁、代管和对民办博物馆的帮扶,激发基层博物馆的活力”,“完善博物馆登记、年检制度,分类管理国有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优化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构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
当然,其中最切实也最明晰的目标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继续把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件大事办好办实。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将国有行业类博物馆以及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纳入国家政策支持的免费开放范围”。
这些说法似乎为目前处于困境的民办博物馆增添了不小的希望,南京博物院前院长徐湖平认为,国家文物局能够关注到民办博物馆,本身就是好事,“最起码他们也开始思考民办博物馆的问题了”。中国商报记者采访了数家民办博物馆的负责人,大家都对此规划表示认同与支持,“国家的态度就是很大的支持”,“先不论支持的钱多钱少,总之是肯定了民办博物馆的地位,就这点而言,应该鼓掌与喝彩”。
国家如何支持
“国家能够给予民办博物馆资金上的支持,当然很好”,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希望,国家能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如果支持的资金仅与门票收入差不多,那么是根本解决不了民办博物馆的基本问题的。
据了解,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的门票为每人40元,学生半价。但事实上,门票收入仅占到该馆运营总资金的1/5至1/3,换言之,仅靠门票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博物馆的日常运营。而门票的作用也不仅仅在于创收,“有适当的门槛,才能让真正有需求的人进来,才能保证博物馆的文化氛围,才能起到教育、教化的作用”,姚远利认为,如果免费开放,来参观的人也许会特别多,那么就需要博物馆的维护、管理、讲解以及安全等项目都要大大提升,甚至水、电的支出都要多出好多,“所以支持资金数量的多少是个大问题”。
上海百履堂古鞋博物馆,门票每人30元,为的主要也是限制参观者数量,“国有博物馆都有一定规模,安保系统也很齐全,但我这个小博物馆什么都没有,如果一下子来很多人的话,安全首先就得不到保障,更别说看展览了”。该馆馆长杨绍荣这样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大部分民办博物馆都要收取一定数额的门票,但如果仅依靠门票收入,博物馆只能“自生自灭”,而国家文物部门每年给文博系统的拨款并不包含民办博物馆,“
如果是一个人或一个收藏者群体想要自己办博物馆会非常艰难,不靠企业等外来资金的资助而自食其力的几乎没有”,徐湖平认为,国家怎样去支持民办博物馆、力度能有多大,是需要各地认真调研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最终实现的。
与此同时,在民办博物馆“遍地开花”的背景下,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始终存在,是都扶持还是部分扶持?这个划分的标准是什么?也成为目前民办博物馆经营者们关心的问题。“在政策帮扶上不要一刀切”,姚远利认为,民办博物馆也有层次、等级,帮扶也就要设定不同标准,“一些大的民办博物馆可能不愁资金,而很多中小博物馆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徐湖平也认为,现在人们建博物馆的目的多有不同,有些是为了名利上的回报,有些是纯粹为了收藏文化、为了社会公益,因此,“在政府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给予真正在做博物馆的人一些资助是非常必要的”,国家对民办博物馆的资助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需要锦上添花。
问题症结在哪
“民办博物馆的问题比较复杂,实行免门票对国有博物馆来说很简单,但民办博物馆不一样”,中国博物馆协会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秉侠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即便仅仅是说免门票,也并不是由门票这一个问题所左右的,“民办博物馆本身的关联问题比较多,不是某一个因素就能决定的”。徐湖平则更加明确地认为,民办博物馆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其症结恰在于民办博物馆本身定义、定位的不明确,“我们都知道国有博物馆是公益性质的,而且上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下至某一个县城的博物馆,都是国有的,里面的员工都是事业编制的,其本身自成体系;而民办博物馆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是公益性的吗?现在还是一个问号”。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国有博物馆有3000多家,而注册的民办博物馆只有360家左右,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在中国商报记者的走访调查中,即使很多经常逛博物馆的人也大多只是去国有博物馆,而很多民办博物馆的名字对很多人而言还很陌生。中国民办博物馆几乎完全从民间兴起,伴随着民间收藏的诞生、发展而逐渐萌发、壮大,但始终缺少政策上的扶持和鼓励,也几乎未被纳入博物馆体系之中。国有博物馆在建设、完善中所能享受的优惠政策更是与民办博物馆无缘。徐湖平认为给予民办博物馆恰当的定位,是解决诸如门票一类问题之前的“基础工程”,“现在最紧迫的任务是有关部门应该花大力气去研究民办博物馆”。
姚远利更态度明确地表示:“民办博物馆在最初筹建的时候都投入了很多,其中并没有国家的投入,现在很多民办博物馆都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文化资源,国家想用,就相当于购买这份文化资源来满足社会需求,那么最起码应该让民办博物馆享有和国有博物馆相同的政策和待遇”。他认为,民办博物馆的藏品虽然是私有的,但它对外开放,文化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公有性,因而国家应该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