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国的画展即将拉开帷幕,这是其多年辛苦耕耘的成果,幸甚。
我与良国已有近20年的友谊,亲眼看见他怎样由一个热血的艺术青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良国自幼喜欢美术,少小时节便有不俗的表现。既长,受中专老师的影响,尤钟情于水彩画。在遍览中外名家画作,大量研读水彩技法书籍之后,居然悟出其中奥妙,20岁前后已画得一手出色的水彩。为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及学术功底,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考入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继续深造。4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踏上一条独立艺术家的开拓之路。
良国的画以风景为主,很少涉及肖像、静物或以社会为主题的领域。这倒不是他不善画人,相反还在大学时他已具备良好的造型功底,在肖像画上已有尚佳的表现,但最终还是发现:画人并不合他的心性与追求。只有大自然、只有那些存在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才是令其神往的世界,每当他看见那些高山流水、白云蓝天、碧树芳草、鸟语花香... ...总是流连忘返、忘忽所以、沉醉于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不能自己。正如他在创作《密林深处》一画时的心理剖白。
“.....我觉得自己像个隐者一样,常常不经意的走进山里、村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人在里面听鸟儿歌唱、看着花开花谢,看着一片片叶子慢慢的生长直到最后悄悄的飘落。可是我不想林子里的一切被人遗忘在时间的角落里自生自灭而不被人发现,我希望每一朵野百合都有一个春天,我也渴望从我的画里让别人听到鸟声,感觉到大自然的寂静,看到生命的轮回。”
现代人太累了,他们在异化了的生活中失去了作为一个自然人本应有的天趣,他想唤起人们的良知,他想帮助人们回到失去的"乐园"_大自然。因此他选定了风景画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艺术形式
风景画家也有种种的不同,有的热衷于描画气象万千的海景、有的擅长于表现深邃莫测的莽莽深林、有的着意于平淡的农村情调、有的则喜欢身边随处可见的小情小景、良国却倾心于表现我国热带亚热带的灿烂风情。现代人是如此的隔膜,用无形的锁锁住本应敞开的心扉,用围墙、栅栏、铁门锁住自己的身体。良国希望用他的风景画搭建一座五彩的桥,沟通人们的心灵。正如他在《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扎记中的自白:
“也许心灵之间还隔着一座山峰,也许心灵之间还缺少一座桥梁,他就时刻横亘在我们的面前。但我相信;越过山峰就可到达心灵的隐寺,走过那座桥梁就可以到达心灵的彼岸。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心灵来搭建一座彩虹的桥,.....愿在他乡的天空下不在飘起忧伤的歌谣。”
良国在用他的画去实现他的社会理想时,同时也就创造的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艺术特色。他的画并不刻意去追求名山大川、奇峰胜景,往往几颗树、一片草地、几个土坡、一泓水池、数座山峰....这些常见的景物,经他删繁就简、着意安排,顷刻间一幅意蕴突出,停停云云、生气盎然的画面便跃然于纸上。歌德说:素材是每个人都可以见到的,意蕴却只有实践中需要和它打交道的人才能找到,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秘密。良国显然深谙于其中的道理。
良国的画一个突出的特色是对色彩美的追求,马克思说过:对于色彩的喜爱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美感。基于色彩对人的这种普遍效应,它也因之成为油画最主要的形式语言,画画的人都知道好的画面色彩需做到既丰富又和谐。为此;有人在丰富中减弱色彩的个性,有人以类似色作画,还有人把黑色掺如五彩,还有的人则把装饰手法运用于绘画或勾线或错彩,以取得良好的画面效果。但良国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他既不在形上花功夫,也不在体积上下力气,甚至在色阶的过度上也不做过多的追求。他用轻松的笔法把绚烂的色彩组织起来,使得画面不仅色彩瑰丽而且光感十足,准确地传达了热带地域的方物特点,正如作者在创作《夕阳下的海甸岛》一画时的体悟:“光的感觉可以不再简单地依靠素描关系来完成,而是可以通过色彩的纯度对比来达到光的视觉效果。”在今天,我们的许多画家已不懂得怎样去使用色彩的时候,良国却在探索色彩别开生面的用法,是难能可贵而卓有成效的。
除此之外,良国的画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手法表达了热烈而抒情的效果,以强烈而鲜明的色彩去表达灿烂而绚丽的视觉,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诚如他在一篇短文中所说,“哪怕我们只是一颗流星,只是静悄悄的、不经意的划过夜空,但我们也要擦出生命的最绚烂的火花。
良国的画是对自然的礼赞、是对美和生命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