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丙烯) 阿亚-埃利亚夫(以色列)
2011年,“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美术立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美术家协会于日前举办“‘十二五’时期中国美术发展战略座谈会”,一时间,美术界反响热烈,踊跃建言,有关新中国美术的回顾、展望与规划又一次展开。
过去的五年,可谓成果显著。五年中,随着各具特色的全国美术作品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全国青年美展等大型展览的定期举办,潘天寿、叶浅予、李可染、吴作人、陆俨少、张仃、卢沉、周思聪、吴冠中等艺术大师百年回顾展或纪念展的举办,敦煌艺术大展、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等学术展的举办,一系列相应的理论成果出版,特别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全国范围内的发动、参与和巡展,不仅产生了诸多宏幅巨制,更重新激起了人们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关注和创作热潮。国际交流频繁,通过中国艺术家对“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艺术活动的参与,“美国艺术300年”、“从提香到戈雅——西班牙普拉多馆藏艺术珍品展”、“美国当代版画展”等国外展览在中国的举办,以及2009年启动的“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中国美术界加强了与世界的沟通与互动。
过去的五年,可谓精神昂扬。美术家们或重走长征路,或采风新农村,或彩绘联合国大家庭……在对历史的触摸中,在田间地头的新鲜空气里,在各国独具特色的人文之美中,以所见所感,描绘着今日世界、今日中国。更令人难忘的是,灾难频发的年份里,5-12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洪水、冰雪、西南大旱等自然灾害来袭时,千千万万美术家或捐款捐作,或含着热泪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瞬间并进行义拍,以自己的方式支援着灾区。《热血5月-2008》、《地恸-重生》、《5-12表情》……那些沁着血泪的创作,绽放着人性的光芒和时代的力量。
兄弟(水粉)陆庆龙
过去的五年,可谓富有张力。2006年,中国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2007年,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省中国画院三家老画院迎来了各自的50年华诞,年轻的何香凝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也迎来了10周年庆典;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相继举办成立90周年、80周年、70周年校庆,中国美术家协会提出“熔铸中国气派 塑造国家形象”的发展目标……还有专业机构的迅速扩容,798艺术区、宋庄、酒厂、草场地等艺术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群众美术活动的开展,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勾勒出一个富有生机的宏大框架。
五年的沉稳与厚重,归根于中国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国力的日益强盛,归因于新中国美术的积淀和新中国美术史的回望。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比较宽松的创作环境和学术氛围中,在日益提升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中,美术界从创作、史论、展览、对外交流等各个角度回望着历史的进度,思考着每个年代所面临的相同的和不同的问题,重温着大家的品格风范和名师足迹,让前进中的中国美术拥有了更为平和的心态、更为积极的态度、更为稳健的脚步。
尘埃似乎悄然落定。环顾四野,因循守旧似乎不在,疯狂和偏执似乎消散,60多年来,新中国美术已经从那个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孩童,成长为保有热情也渐趋沉稳的成年人。这期间,她追逐过纯真的梦想,经历过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至今仍然有烦恼。然而,从“新年画运动”到对中国画的“改造”,从油画的民族化到版画的审美化,从现代雕塑的风行到现代壁画的热潮,从连环画的繁荣到内部讽刺漫画的流行,从“伤痕美术”到“乡土美术”,从“85新潮”到“主旋律美术”,从实验水墨到“新文人画”,从装置艺术到新媒体艺术……诸多探索早已尝试,诸多疑惑也已云开雾散:有关艺术形式的探讨、有关人体艺术的争论,有关典型性与真实性的讨论,包括曾经轰动一时至今余音未了的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等学术纷争,如今已然明朗,取而代之的是对本土文化价值体系的关注,对传统的重温,对外来艺术自然而然地探索和理性兼容,对艺术本体的尊重,对生活的多样感悟,对市场与经济的正确理解,中国美术已经开始心平气和地看待问题。
成就已有不少,教训也有一些。在文化的自信和专业的自省中,不容忽视的是繁荣蓬勃的发展态势背后的混乱、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背后的苍白、活跃的思想背后的纷杂、百花齐放背后精品的缺失,未来五年,中国美术同样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各个省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种团体都在做美术事业或美术产业,一些部门把主办美术活动作为利益的来源,标准缺失,大大小小的美术展览、学术研讨、美术刊物等层次不一,甚至鱼目混珠,该如何规划管理?中国美术界有美术家协会、美术学院、专业画院、美术馆等各类专业机构,在发展势头劲猛的今天,各自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才能各擅胜场?受外国财团的操纵,以愚昧、麻木、怪异等臆造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中国人的“本质”或“状态”的所谓“艺术”作品,占据了中国艺术在海外的市场,影响着一大批中国青年学子和青年艺术家,在国际的艺术交流中,应该推出什么样的“当代艺术”?又如何制定系统、长远、有效的海外推广战略,避免国家间的交流流于匆忙、肤浅的表面效果?消费主义时代,“主旋律”美术不再拥有以往的经典性、严谨性,模式化突出,新潮美术虽然不乏真诚的探索和尝试,但多有标新立异、故弄玄虚的刻意之心和炒作之嫌,缺乏心灵的触动和实质性的内涵,美术创作如何应对全球普遍存在的精神品质的苍白与无力?怎样遵从艺术规律更好地促进创作?美术理论如何接续传统画理,以本源文化替代现有的西式架构和西式语言?美术批评如何走出死水微澜没有学术争鸣的温吞水状态……
当一个新的格局即将开启,中国美术只有将中国艺术精神放在应有的高度,戒骄戒躁,沉静淡定,从容开拓,才能以文化的自觉和学术的端正,一砖一瓦地建构起中国美术多元并存的新格局,一个立于民族文化根基之上的新时代才能到来!